《庄子》中人物形象哲学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1 14:55
《庄子》中有三百余位人物先后出现,本文通过对《庄子》中出现的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庄子对人的生命和所生存的世界的深刻思想意蕴。庄子将所对待的世界分为现实的世界和无形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多是无奈的和不可掌控的,无形的世界是庄子展现给人们的具有追寻价值的世界。《庄子》中的人物形象中有部分是庄子借用历史人物进行对话表述思想,或以技能和名字象征特殊寓意而塑造人物,无论何种方式塑造出的人物其背后皆蕴藏着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庄子》中人物有通过形态展现出哲学思想,有通过行止透露哲学意蕴,也有庄子通过人物之口表达哲学思想。本文首先在绪论中对研究意义、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进行说明,并对《庄子》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梳理,主要将其分为理想人物、历史人物和依日常化人物虚构而塑的人物。第一章从《庄子》中理想人物和“道”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哲学根源方向探究理想人物所呈现的纯素、无形、自然和无名之道。第二章从修养论的方向探究《庄子》中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哲学思想。第三章从探究《庄子》中虚构人物所展现出的支离、虚静和游戏的生命境界。第四章进行理论总结,探究《庄子》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因、目的以及影响。庄子对人类的生命存在状...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现状及方法
第二节 《庄子》中人物形象概述
第一章 《庄子》中的理想人物与道体论
第一节 纯素之道
一、真人:体道之纯素
二、纯素:天地并生道通为一
第二节 无形之道
一、神人:呈道之无形
二、无形:至精神凝玄冥混同
第三节 自然之道
一、至人:秉道之自然
二、自然:照之于天莫若以明
第四节 无名之道
一、圣人:依道之无名
二、无名:道之所起在物之虚
第二章 《庄子》中的历史人物与修养论
第一节 无己之德
一、孔子:通达天下求于方外
二、颜回:心斋坐忘弃仁义礼
三、无己:无累无患合乎大同
第二节 无言之寂
一、惠施:知广多方言辞不中
二、公孙龙:胜人之口辩者之囿
三、无言:解其桎梏休乎天钧
第三节 无待之修
一、壶子:太冲莫胜虚而委蛇
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之貌
三、无待:不与物迁游于无穷
第四节 无情之式
一、老子:澹然无智博大之人
二、庄子:安时处顺逍遥之态
三、无情:以和为量齐一万物
第三章 《庄子》中的虚构人物与生命境界
第一节 支离之境
一、支离疏:离形去智终其天年
二、支离:不拘于俗形有所忘
第二节 虚静之境
一、无为谓:无为之教恬淡寂静
二、虚静:心静若镜通于万物
第三节 游戏之境
一、庖丁:合技于道游刃有余
二、游戏:依乎天理顺物自然
第四章 《庄子》人物形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庄子》人物塑造的原因
第二节 《庄子》人物塑造的目的
第三节 《庄子》人物形象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99907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现状及方法
第二节 《庄子》中人物形象概述
第一章 《庄子》中的理想人物与道体论
第一节 纯素之道
一、真人:体道之纯素
二、纯素:天地并生道通为一
第二节 无形之道
一、神人:呈道之无形
二、无形:至精神凝玄冥混同
第三节 自然之道
一、至人:秉道之自然
二、自然:照之于天莫若以明
第四节 无名之道
一、圣人:依道之无名
二、无名:道之所起在物之虚
第二章 《庄子》中的历史人物与修养论
第一节 无己之德
一、孔子:通达天下求于方外
二、颜回:心斋坐忘弃仁义礼
三、无己:无累无患合乎大同
第二节 无言之寂
一、惠施:知广多方言辞不中
二、公孙龙:胜人之口辩者之囿
三、无言:解其桎梏休乎天钧
第三节 无待之修
一、壶子:太冲莫胜虚而委蛇
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之貌
三、无待:不与物迁游于无穷
第四节 无情之式
一、老子:澹然无智博大之人
二、庄子:安时处顺逍遥之态
三、无情:以和为量齐一万物
第三章 《庄子》中的虚构人物与生命境界
第一节 支离之境
一、支离疏:离形去智终其天年
二、支离:不拘于俗形有所忘
第二节 虚静之境
一、无为谓:无为之教恬淡寂静
二、虚静:心静若镜通于万物
第三节 游戏之境
一、庖丁:合技于道游刃有余
二、游戏:依乎天理顺物自然
第四章 《庄子》人物形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庄子》人物塑造的原因
第二节 《庄子》人物塑造的目的
第三节 《庄子》人物形象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99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9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