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20:17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思想作为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优秀成果,在规范个人行为、维护国家稳定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中”、“和”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他所谓的“中庸”就是“执两用中”,要求人们言行符合周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认为“仁”、“礼”等儒家的基本范畴都包涵在中庸之中,试图通过行中庸之道,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站在中等奴隶主的立场之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智者们的“和谐观”,并结合当时现实社会,提出了中庸(中道)理论。中庸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被称为“中道”,所谓“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即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最高的善或至德,“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中庸(中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西哲学和思想文化史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尤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1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1.1 《论语》关于中庸思想的论述
1.1.2 "中"即中行、用中,中礼,时中
1.1.3 君子之理想人格——中庸
1.1.4 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注解和完善
1.2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2.1 中庸是一种至善美德
1.2.2 中庸是一种"相对中道"
第二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异同
2.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相同点
2.1.1 理性精神的一致:不走极端
2.1.2 主体指向的一致:一种至上美德
2.1.3 思想方法的一致:致中和适中
2.1.4 政治立场的一致:反对折衷主义
2.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不同点
2.2.1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不同
2.2.2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不同
2.2.3 社会生活中的归宿不同
2.2.3.1 求公正与致中和
2.2.3.2 法治与德治
第三章 中庸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3.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3.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3.2 中庸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3.2.1 秉持孝诚——营造和谐的家庭与人际关系
3.2.2 持中致和——构建和谐的群体和自然关系
3.2.3 德法相辅——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六大以来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J]. 徐璞英. 资料通讯. 2005(04)
[2]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J]. 余仕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3]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政体理论比较研究[J]. 孙守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4]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 李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5]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J]. 董根洪. 社会科学辑刊. 2002(01)
[6]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J]. 李蓓英.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7]论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J]. 徐珂. 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8]论中庸之道[J]. 邓球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9]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J]. 马杏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10]中庸之道的文化生态根源透视[J]. 朱岚. 孔子研究. 1997(04)
本文编号:3233721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1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1.1 《论语》关于中庸思想的论述
1.1.2 "中"即中行、用中,中礼,时中
1.1.3 君子之理想人格——中庸
1.1.4 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注解和完善
1.2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2.1 中庸是一种至善美德
1.2.2 中庸是一种"相对中道"
第二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异同
2.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相同点
2.1.1 理性精神的一致:不走极端
2.1.2 主体指向的一致:一种至上美德
2.1.3 思想方法的一致:致中和适中
2.1.4 政治立场的一致:反对折衷主义
2.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不同点
2.2.1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不同
2.2.2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不同
2.2.3 社会生活中的归宿不同
2.2.3.1 求公正与致中和
2.2.3.2 法治与德治
第三章 中庸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3.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3.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3.2 中庸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3.2.1 秉持孝诚——营造和谐的家庭与人际关系
3.2.2 持中致和——构建和谐的群体和自然关系
3.2.3 德法相辅——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六大以来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J]. 徐璞英. 资料通讯. 2005(04)
[2]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J]. 余仕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3]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政体理论比较研究[J]. 孙守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4]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 李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5]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J]. 董根洪. 社会科学辑刊. 2002(01)
[6]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J]. 李蓓英.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7]论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J]. 徐珂. 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8]论中庸之道[J]. 邓球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9]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J]. 马杏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10]中庸之道的文化生态根源透视[J]. 朱岚. 孔子研究. 1997(04)
本文编号:3233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3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