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

发布时间:2021-06-30 08:47
  如俞宣孟的《本体论研究》所示,传统是论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核心。由于这个严密、紧凑的范畴体系遗忘了“是”,所以海德格尔重提了“是”的问题,且以基础是论取代了传统是论;随着解构传统是论的历史任务的逐步深入,《是与时》之后,海德格尔展开了对传统形而上学更彻底的批判。然而问题是:(一)传统是论、传统形而上学是什么;(二)为何、如何将之解构?在把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细化为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论文将围绕着如何解构形而上学展开探讨。首先,海德格尔所理解的传统是论、传统形而上学以及传统哲学分别指什么?第一,是论就是把“系词的‘是’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俞宣孟:《本体论研究》)。这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哲学”的学问研究“所是之为所是,以及出于其本性的秉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它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纯粹哲学”。柏拉图的“通种”和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依据理念之间的结合而建构起来的超时空的最普遍知识;第二,形而上学是指追求原因和原理体系的那种学问。随着古代形而上学的展开,近代如鲍姆嘉登的“形而上学是包含人类知识的第一原理的科学”(海德格尔:《康德...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Summary
引论:为什么要研究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问题
    第一节 传统是论、传统形而上学是什么?
    第二节 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解构传统哲学?
    第三节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研究现状的简要分析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写作意义
第一章 基础是论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据
    第一节 海德格尔思想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基础是论与"事发"
第二章 无:形而上学的本源基础
    第一节 海德格尔之前的形而上学及其批判
    第二节 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
    第三节 如何进入"无"的境界
第三章 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解构——以《纯粹理性批判》为例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科学
    第二节 《纯粹理性批判》之为"形而上学奠基"
    第三节 "形而上学奠基"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 "形而上学奠基"的五个阶段
    第五节 图型法是如何综合感性与知性及图型法与时间的关系
    第六节 基础是论如何置换纯粹理性
第四章 对古代形而上学的解构—以亚里士多德为例
    第一节 对亚里士多德"弗西斯"的解读
    第二节 弗西斯与基底、在场、逻各斯之间的本源一致性
    第三节 《形而上学》中的"自然"含义
第五章 "是"之真理是一切形而上学的基础
    第一节 《人道主义书信》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对"转向"的解读
    第三节 "是"之思:形而上学的根据
第六章 中国思想之"实情"与形而上学超越精神之比较
    第一节 西方形而上学与"形而上"思想方法之异同
    第二节 中国思想之"实情"
    第三节 西方形而上学与"道"的相遇
附录:西方形而上学问题专题研究
    第一节 康德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
    第二节 工具书中的"形而上学"定义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神学的神思——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的上帝问题[J]. 孙周兴.  世界哲学. 2010(03)
[2]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 俞吾金.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6)
[3]海德格尔形而上学追问中的“无”[J]. 文学平.  兰州学刊. 2009(09)
[4]海德格尔《哲学论稿》译名讨论[J]. 孙周兴.  世界哲学. 2009(04)
[5]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评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J]. E.卡西尔,张继选.  世界哲学. 2007(03)
[6]论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精神[J]. 俞宣孟.  社会科学. 2007(04)
[7]论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历史的批判理路[J]. 袁红涛,赵录旺.  兰州学刊. 2004(05)
[8]形而上学问题[J]. 孙周兴.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5)
[9]评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J]. 刘开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10]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J]. 李军学.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257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57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