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庄子性情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2 09:22
  庄子所张扬的性情观念的核心是秉“道”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性命之情,他反对一切人为活动对自然性情的伤害与破坏,主张返回事物原初的、纯粹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原始真性情的回归。围绕对庄子性情观的研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庄子所处的政治动荡、礼崩乐坏的战国中期的社会环境与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并进一步论述了庄子从老子那里所秉承的与道相连的性情观念,这些都是庄子性情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对《庄子》文本中出现的性情概念进行了阐释,庄子的“性”、“情”常常与“心”、“命”、“德”等概念相连,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性情范畴;着重论述庄子性情观的主要内容,将“性命之情”作为核心内容来具体论述,并涉及到庄子所提倡的“心斋”、“坐忘”、“见独”等修养性情的途径;将庄子的性情观与同时代的儒家代表孟子、荀子的性情观作比较,庄子的性情观既不同于孟子所坚持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所主张的“性恶”论,庄子所推崇的是不辨善恶的自然天性,他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乐,认为恰恰是这些扰乱了人的自然天性;论述了魏晋玄学名士对庄子性情的继承与发挥,在名教与自然之辩的过程中,王弼、嵇康、郭象等人一方面极力倡导庄子所说...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性情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动荡、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
        二 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
    第二节 庄子性情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老子之“道”
        二 老子之“无欲”
第二章 庄子“性”“情”之涵义
    第一节 “性”的涵义
        一 “性”与“生”
        二 以“德”释“性”
        三 以“命”释“性”
    第二节 “情”的涵义
        一 情实之情
        二 情欲之情
        三 与“性”同义
    第三节 “性”与“情”的关系
第三章 庄子性情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道之情与人之情
        一 道之情
        二 人之情
    第二节 性命之情
        一 “任其性命之情”
        二 “安其性命之情”
        三 “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第三节 庄子论“性修反德”
        一 “性修反德”的方法:“心斋”“坐忘”“见独”
        二 “性修反德”的境界:“真”
第四章 庄子与儒家诸子性情观念的比较
    第一节 辨性之“善”“恶”
        一 孟子:“性善”
        二 荀子:“性恶”
        三 庄子:自然人性
    第二节 辨“仁义”
        一 孟子之仁义:德之端
        二 庄子之仁义:性之失
    第三节 辨“情欲”
        一 孟子、庄子:“寡欲”
        二 荀子:以礼制欲
第五章 庄子性情观对魏晋学士的影响
    第一节 王弼:性其情
        一 性其情
        二 圣人有情
    第二节 嵇康:任其情
        一 任其情
        二 至乐之情
    第三节 郭象:适其情
        一 性各有极
        二 适性逍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忘情之情——庄子“真情”思想研究[J]. 肖云恩.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3)
[2]先秦儒家和道家在“礼”与“情”关系问题上的分歧及其启示[J]. 周兵.  孔子研究. 2009(04)
[3]孟庄性情论之比较研究[J]. 陈雯,李娟.  江西社会科学. 2006(12)
[4]《性自命出》性情论辨析——兼论其学派归属问题[J]. 郭振香.  孔子研究. 2005(02)
[5]“缘情”的诗学阐释[J]. 王焰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10)
[6]试析庄子的“情性”观[J]. 晁福林.  中州学刊. 2002(03)
[7]庄子“有无之情”论辩证[J]. 朱怀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8]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J]. 蒙培元.  哲学研究. 1994(01)
[9]庄子情感理论探溯[J]. 刘泽民.  益阳师专学报. 1991(01)
[10]庄子“缘情”思想发微[J]. 吕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5)



本文编号:326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6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