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学不可以已 ——《荀子》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03:42
  荀子虽是儒家思想发展史的重要环节,然长期以来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和定位,因此,荀子的思想需要重新理解和诠释。汉语世界曾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文化翻译运动,一是对佛学的翻译,一是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其结果是造成了汉语世界思维方式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从本末一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体用相即的思维方式,第二次是从体用相即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的转变却又不能真正地自觉是后世误解荀子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以本末一体的方式重新审视荀子的思想,且以本末一体的方式铺陈荀子的思想世界。更准确地说,对荀子思想的研究不是去探讨一个叫做荀子的思想家的思想,而更应当是去探讨一部名叫《荀子》的作品的思想,作为思想家的荀子则是这部作品的要素之一。作为一部作品,《荀子》自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本末一体的思想世界,而重新诠释的任务就是依照《荀子》自身组织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荀子》不是一部孤零零的作品而是处身在五经、《论语》和《孟子》这些文本的关系脉络之中,而这种位置本身也是《荀子》思想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荀子》思想世界的呈现同时也是对《荀子》在这个关系脉络中的位置的呈现。全文分成导论和本论...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荀子》?
        1、作为一部作品的《荀子》
        2、《荀子》思想研究历史概述
            (一) 经学视野中的荀子思想研究
                (1) 汉唐时期
                (2) 宋明时期尊孟抑荀
                (3) 清时的尊荀与排荀
            (二) 现代学科体制下的荀子思想研究
                (1) 1949年以前汉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
                (2) 1949年后大陆的荀子思想研究
                (3) 1949年后台湾地区的荀子思想研究
                (4) 二十世纪日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
                (5) 英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
        3、对《荀子》思想研究历史的评断
            (一) 从"本末一体"到"体用相即"
            (二) 现象与本质(本体)
            (三) "内"与"外"
    二、《荀子》的基本结构以及开端的意义
        1、《荀子》的基本结构,以《论语》为指引
        2、为什么要以"学"为开端,或以"学"为开端的意义
            (一) 《论语》中的"学"
            (二) 《孟子》中的"学"
            (三) 《老子》、《庄子》对儒家之"学"的批评
    本论
第一部分 学
    第一章 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以《劝学》为中心
        第一节 劝学
            一 命令与邀请:《劝学》开篇与《学而》开篇的差异
            二 学与思:对《孟子》的批评
            三 假,类,积
        第二节 修身,为已之学
            一 学之数与学之义
            二 得其为人
        第三节 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
            一 结构与要素
            二 目标与阶梯
    第二章 《荀子》之学的出场:以《非十二子》、《儒效》为中心
        第一节 君子治治
            一 情性之治与乱
            二 国家之权称与法
            三 君子之辩说
        第二节 知通统类
            一 非思孟:统与类
            二 天下之大事:制与义
            三 君子儒
        第三节 大儒之效
            一 大儒之效
            二 德与位,亦即学与政的关系问题
第二部分 政
    第三章 王者之政:以《王制》为中心
        第一节 为政以德
            一 导之以德
            二 齐之以礼
            三 内(政)与外(交)
        第二节 处之有制
            一 王者其人
            二 明分使群:尊君与养民
            三 职官之序位
        第三节 王霸之辨:从《论语》到《荀子》
            一 具具而王
            二 具具而霸
    第四章 礼义之统:以《礼论》为中心
        第一节 礼之本:生之直接性与治之反身性
            一 礼之起:圣话叙事
            二 礼者,养也,别也,治也
            三 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师
        第二节 礼之理:反本成末
            一 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
            二 情与文俱尽,或曰称情而立文
            三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
        第三节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一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二 三年之丧
第三部分 道
    第五章 天人相分:以《天论》为中心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
            一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二 【圣王】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第二节 人能参乎天与地
            一 治与乱,非天也
            二 错人而思天,失万物之情也
    第六章 性心有别:以《性恶》、《解蔽》为中心
        第一节 人之性恶:对《孟子》的批评
            一 性、伪之分
            二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三 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第二节 心可以知道
            一 心有蔽,知道(学)以解蔽也
            二 心何以知道:虚壹而静
            三 学也者,固学止之也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荀子哲学中“善”之起源一解[J]. 李晨阳.  中国哲学史. 2007(04)
[2]心安,还是理得?——从《论语》的一则对话解读儒家对道德的理解[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7(10)
[3]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J].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 张汝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5]海德格尔与大学改革[J]. 张汝伦.  读书. 2006(12)
[6]“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 刘笑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7]他者的镜像: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J]. 张汝伦.  哲学研究. 2005(02)
[8]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J]. 张汝伦.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5)
[9]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J]. 赵吉惠.  哲学研究. 1993(05)

博士论文
[1]内圣外王之道[D]. 郑臣.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荀学研究[D]. 刘君花.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先秦“德”观念演变的初步研究[D]. 梁刚.陕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70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70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8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