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张岱年“新唯物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08 17:1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传统哲学受西方近代哲学的冲击而面临转型的挑战,而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面临如何中国化的问题。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及西方分析哲学的理解和认同,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一条哲学的新路,即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创建一个“广大深微”的唯物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中国传统之精华相结合,兼综西方逻辑解析法,而创建一个“新唯物论”哲学体系。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从张岱年“新唯物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其思想特质三个方面来探析张岱年所创立的“新唯物论”哲学体系。本文导论部分首先明晰研究对象,简述选题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张岱年“新唯物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理论渊源。其理论渊源主要有三,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以及西方逻辑解析法。第三部重点阐释张岱年“新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其“新唯物论”内容丰赡、义理精湛,本文拟从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张岱年“新唯物论”之宇宙论主要包括本体论和大化论。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新实在论和辩证唯物论进行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导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二、张岱年"新唯物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一) 张岱年"新唯物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张岱年"新唯物论"的理论渊源
1.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2. 西方逻辑解析法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
三、张岱年"新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一) 张岱年"新唯物论"之宇宙论
1. 本体论
2. 大化论
(二) 张岱年"新唯物论"之人生论
(三) 张岱年"新唯物论"之知识论
四、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的特质
(一) 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的独特性
1. 与当时其他新唯物论者的区别
2. 与新实在论者的区别
3. 与现代新儒家及其他唯心论者的区别
(二) 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定位与评价——兼与辩证唯物论之比较
1. 关于张岱年哲学思想的定位
2. 张岱年"新唯物论"的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审视及反思[J]. 王锟. 哲学研究. 2010(01)
[2]论张申府与张岱年理论旨趣的差异[J]. 刘静芳. 中国哲学史. 2009(02)
[3]张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之理论特征[J]. 杜运辉. 船山学刊. 2008(02)
[4]张东荪与张岱年的宇宙层次论比较研究[J]. 杜运辉,周德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儒学对唯物辩证法形成的影响[J]. 王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3)
[6]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J]. 方克立. 学术探索. 2005(03)
[7]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J]. 张学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8]张岱年论“本体”[J]. 刘静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9]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J]. 张学智. 中国哲学史. 2004(03)
[10]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J]. 胡军. 中国哲学史. 2004(03)
本文编号:3271995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导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二、张岱年"新唯物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一) 张岱年"新唯物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张岱年"新唯物论"的理论渊源
1.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2. 西方逻辑解析法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
三、张岱年"新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一) 张岱年"新唯物论"之宇宙论
1. 本体论
2. 大化论
(二) 张岱年"新唯物论"之人生论
(三) 张岱年"新唯物论"之知识论
四、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的特质
(一) 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的独特性
1. 与当时其他新唯物论者的区别
2. 与新实在论者的区别
3. 与现代新儒家及其他唯心论者的区别
(二) 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定位与评价——兼与辩证唯物论之比较
1. 关于张岱年哲学思想的定位
2. 张岱年"新唯物论"的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审视及反思[J]. 王锟. 哲学研究. 2010(01)
[2]论张申府与张岱年理论旨趣的差异[J]. 刘静芳. 中国哲学史. 2009(02)
[3]张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之理论特征[J]. 杜运辉. 船山学刊. 2008(02)
[4]张东荪与张岱年的宇宙层次论比较研究[J]. 杜运辉,周德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儒学对唯物辩证法形成的影响[J]. 王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3)
[6]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J]. 方克立. 学术探索. 2005(03)
[7]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J]. 张学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8]张岱年论“本体”[J]. 刘静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9]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J]. 张学智. 中国哲学史. 2004(03)
[10]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J]. 胡军. 中国哲学史. 2004(03)
本文编号:3271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7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