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08:18

  本文关键词:《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淮南子》原名《鸿烈》,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同所撰写。全书共二十一卷,其内容“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是汉初七十年,特别是“文景之治”四十年黄老道家思想的理论总结。《淮南子》的思想极为丰富,而其中生态伦理观具有独特的价值。《淮南子》的生态伦理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其天道观认为,道生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其人性论指出:人生而静、感而后动;其天人观强调:不以人为扰乱天然。《淮南子》提出的生态伦理观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其生态价值观认为,世间万物秉持先天生成的自然本性,万物都是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而人类应该返回清静的自然本性,和万物共相始终。基于这种生态价值取向,《淮南子》对君主、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生态道德,即君主应秉持“无为”的德性,社会应形成良好的风俗,个人应秉持清静无欲的本来情性。在生态实践观方面,《淮南子》主张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而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节约用度、适度消费,这样才能“与万物终始”。《淮南子》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道德观;合理消费、保护资源的生态实践观。这些都体现出《淮南子》特殊而宝贵的价值。《淮南子》的生态伦理观既承袭了先秦道家自然中心的价值观念,又吸收了儒家重视人本价值的思想,还提出了一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彰显出其可贵的生态伦理智慧。在生态恶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刻不容缓。《淮南子》的生态伦理观所体现出的生态智慧,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提供了不少有益启示。同时,《淮南子》关于生态道德和生态实践的思考,对于培育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建立生态道德体系,以及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问题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淮南子》 生态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34.4;B82-05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22
  • 1.1 选题缘由及背景10-11
  • 1.2 文献综述11-20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9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9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19-20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1
  • 1.3.1 研究目的20
  • 1.3.2 研究意义20-21
  • 1.4 研究方法21
  • 1.4.1 文献研究法21
  • 1.4.2 分析与综合研究法21
  • 1.4.3 交叉学科研究法21
  • 1.5 创新点21-22
  • 2《淮南子》的时代背景及内容概述22-27
  • 2.1《淮南子》产生的时代背景22-24
  • 2.2《淮南子》内容概述24-25
  • 2.3 相关概念25-27
  • 3《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27-33
  • 3.1“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天道观27-29
  • 3.2“人生而静……感而后动”——人性论29-31
  • 3.3“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天人观31-33
  • 4《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涵33-49
  • 4.1 生态价值观33-37
  • 4.1.1 生态价值理念——“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33-34
  • 4.1.2 生态价值取向——“物无贵贱”、“与万物终始”34-35
  • 4.1.3 生态价值目标——“反于清静”、“终于无为”35-37
  • 4.2 生态道德观37-43
  • 4.2.1 君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澹然无欲而民自朴”37-39
  • 4.2.2 社会“养民以公”、移风易俗”39-41
  • 4.2.3 个体“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41-43
  • 4.3 生态实践观43-49
  • 4.3.1 实践的原则——“不强求已”、“不强求止”43-44
  • 4.3.2 实践的方式——“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44-46
  • 4.3.3 实践的内容——“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46-49
  • 5《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的特点49-53
  • 5.1 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49-50
  • 5.2 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道德观50
  • 5.3 合理消费、保护资源的生态实践观50-53
  • 6 借鉴《淮南子》的生态伦理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3-63
  • 6.1 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促进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54-56
  • 6.2 树立现代生态道德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56-59
  • 6.3 构建新型生态实践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59-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73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杜绣琳;;《淮南子》文艺理念的辩证与矛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钱荣贵;;刘安《淮南子》的编撰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昝风华;;《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J];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5 王乐;刘秀慧;;《淮南子》散文新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吕子方;;《淮南子》在天文学上的贡献[J];安徽史学;1960年01期

7 华友根;;《淮南子》法律思想刍议[J];学术月刊;1985年03期

8 燕国材;再评《淮南子》的心理思想[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1期

9 丁毅华;;《淮南子》的风俗论[J];学术月刊;1991年06期

10 汪汉卿;张杰;;试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中平;;《淮南子》的农业气象观及其形成与意义[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劳在今日,利在永远”——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向前;;《淮南子》的“无为”论[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少波;;始于社会化而终于自然化——《淮南子》的学习与修养论[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八卷)[C];2012年

4 陈静;;徐复观和他的《淮南子》研究[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兴来;朱玉胜;;《淮南子》社会管理思想研究及启示[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淮南市文化局调研局 张子贺;《淮南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N];淮南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何婷婷;《淮南子》文化园开工[N];淮南日报;2009年

3 高旭;论《淮南子》对秦王朝的政治省思[N];光明日报;2013年

4 记者 何婷婷;寻味历史文化神韵 绽放瑰宝绚丽光芒[N];淮南日报;2010年

5 冷卫国;照辞如镜,析理如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淮南努力打造《淮南子》文化品牌[N];淮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彭代英;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的“科学发展”[N];湘潭日报;2010年

8 陈崇韧;第三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N];淮南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黄杰;第四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举行[N];淮南日报;2009年

10 张子贺;《淮南子》:淮南独具的文化瑰宝[N];淮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5 川津康弘;《淮南子》认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7 罗毓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远;《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东;《淮南子》管理哲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方娟;《淮南子》中儒墨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郭琛;《淮南子》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岑;《淮南子》中的艺术形神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6 郝转萍;《淮南子》介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淼;《山海经》与《淮南子》之神话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艳;《淮南子》的道论及其顺道而为的政治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娟娟;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杰;《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8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