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公道观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14 04:48
本文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自愿的公道、一时的公道和永恒的公道。叔本华的善恶观是他的“自愿的公道”的前提。善是“一个对象对于意志的每一个确切意图的适宜性”;恶是个体施行非义的倾向;善恶概念本质上都是相对的。自愿的公道位于善恶之间,仅仅是恶的否定;自愿的公道是对个体化原理的初步看穿,是生存意志否定的低级阶段;过度的自愿的公道是对生存意志的彻底否定,也就是禁欲了。作为一种美德,自愿的公道根源于同情,是低级程度的同情,是由同情衍生出的两种元德之一;在同情的程度上,自愿的公道次于仁爱;自愿的公道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任何人”。根据惩罚的有无时间性,叔本华提出了一时的公道和永恒的公道。一时的公道是指国家中的法律或法律的执行(刑罚)。叔本华“一时的公道”的理论铺垫是他关于非义和正义的论述。非义是对显现于其他个体生存意志肯定范围的入侵;正义只是非义的取消。非义的表现为吃人、凶杀、故意致残或伤害他人的身体、压制他人、奴役他人和侵占别人的财产等。暴力和狡诈是非义的两种方式。非义的概念是积极的,正义的概念是消极的。法律的诞生不是偶然的。生存意志、利己主义、道德法权的局限、理性能力是法律诞生的必要条件。生存意志是...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叔本华的道德意义上的公道——“自愿的公道”
一 “自愿的公道”的前提:善恶
二 “自愿的公道”仅仅是恶的否定
三 “自愿的公道”作为一种美德
第二章 叔本华的法律意义上的公道——“一时的公道”
一 “一时的公道”即国家中的法律或法律的执行
二 “一时的公道”的铺垫:非义与正义
(一) 非义
(二) 正义
三 法律的诞生何以可能
(一) 本体论根源:生存意志
(二) 人性论依据:利己主义
(三) 契机:道德法权的局限性
(四) 理性能力的产物
四 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五 纯粹法权学说和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六 国家的目的和现实是怎样的
第三章 叔本华的本体意义上的公道——“永恒的公道”
一 “永恒的公道”即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二 “永恒的公道”在流行,“世界自身就是世界的法庭”
三 如何才能认识“永恒的公道”
四 人性中的两个特征有助于认识“永恒的公道”
(一) 恶有恶报的心理期望
(二) 出于义愤的报复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叔氏著作
二 其他著作
三 期刊论文
四 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与柏拉图的理念[J]. 杨玉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2]叔本华的悲情伦理[J]. 岳磊.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0(04)
[3]同情与意志形而上学——叔本华关于道德基础的思想[J]. 寇东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1)
[4]叔本华同情观探析[J]. 刘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5]意志的无所不在到销声匿迹——对叔本华意志的否定思想的解读及评析[J]. 王建志.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叔本华的人生哲学[J]. 李超杰. 中国研究生. 2008(09)
[7]叔本华充足理由律及其理论价值[J]. 李纲要.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8]叔本华直观认识论述评[J]. 戴文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9]“意志”的本体论建构及与东方思想的沟通——重新解读叔本华[J]. 余治平.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10]论作为德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开端的叔本华哲学[J]. 邱杭宁.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硕士论文
[1]叔本华“道德与自由”思想研究[D]. 黄世佳.黑龙江大学 2012
[2]叔本华“意志”概念中的印度宗教与基督教因素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D]. 隋海玲.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斯密与叔本华的同情观比较研究[D]. 刘炎.河南科技大学 2011
[4]意志与人生[D]. 王顺利.兰州大学 2010
[5]叔本华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D]. 赵一媞.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D]. 谷文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叔本华同情伦理思想研究[D]. 刘伯良.广西师范大学 2008
[8]二十世纪中国的叔本华研究[D]. 吴道兰.西南大学 2007
[9]叔本华直观认识论探析[D]. 李纲要.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0]叔本华的“同情说”[D]. 彭华刚.西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83447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叔本华的道德意义上的公道——“自愿的公道”
一 “自愿的公道”的前提:善恶
二 “自愿的公道”仅仅是恶的否定
三 “自愿的公道”作为一种美德
第二章 叔本华的法律意义上的公道——“一时的公道”
一 “一时的公道”即国家中的法律或法律的执行
二 “一时的公道”的铺垫:非义与正义
(一) 非义
(二) 正义
三 法律的诞生何以可能
(一) 本体论根源:生存意志
(二) 人性论依据:利己主义
(三) 契机:道德法权的局限性
(四) 理性能力的产物
四 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五 纯粹法权学说和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六 国家的目的和现实是怎样的
第三章 叔本华的本体意义上的公道——“永恒的公道”
一 “永恒的公道”即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二 “永恒的公道”在流行,“世界自身就是世界的法庭”
三 如何才能认识“永恒的公道”
四 人性中的两个特征有助于认识“永恒的公道”
(一) 恶有恶报的心理期望
(二) 出于义愤的报复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叔氏著作
二 其他著作
三 期刊论文
四 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与柏拉图的理念[J]. 杨玉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2]叔本华的悲情伦理[J]. 岳磊.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0(04)
[3]同情与意志形而上学——叔本华关于道德基础的思想[J]. 寇东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1)
[4]叔本华同情观探析[J]. 刘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5]意志的无所不在到销声匿迹——对叔本华意志的否定思想的解读及评析[J]. 王建志.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叔本华的人生哲学[J]. 李超杰. 中国研究生. 2008(09)
[7]叔本华充足理由律及其理论价值[J]. 李纲要.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8]叔本华直观认识论述评[J]. 戴文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9]“意志”的本体论建构及与东方思想的沟通——重新解读叔本华[J]. 余治平.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10]论作为德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开端的叔本华哲学[J]. 邱杭宁.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硕士论文
[1]叔本华“道德与自由”思想研究[D]. 黄世佳.黑龙江大学 2012
[2]叔本华“意志”概念中的印度宗教与基督教因素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D]. 隋海玲.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斯密与叔本华的同情观比较研究[D]. 刘炎.河南科技大学 2011
[4]意志与人生[D]. 王顺利.兰州大学 2010
[5]叔本华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D]. 赵一媞.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D]. 谷文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叔本华同情伦理思想研究[D]. 刘伯良.广西师范大学 2008
[8]二十世纪中国的叔本华研究[D]. 吴道兰.西南大学 2007
[9]叔本华直观认识论探析[D]. 李纲要.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0]叔本华的“同情说”[D]. 彭华刚.西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83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8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