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22:59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在伦理学领域也建树颇多。在其所论述的众多伦理思想中,友爱作为联结具体德性、快乐与幸福的个体最大的外在的善,具有重要价值。友爱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是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一种伦理的德性。友爱成为可能需要“爱者”与“被爱者”产生以善意为起点的关系,还需要双方相互享有属于友爱的善、感情与快乐,是因对方之故,因对方的德性吸引自身,同时友爱双方共同的生活实践才能达到共同提升双方的目的与检验对方适不适合做朋友。亚里士多德依据德性将友爱区分为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实用的友爱。并依此提出两个相异而互相交错的角度:一个是友爱双方的相似性;另一个则是友爱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就是从两个分角度,总共四个小角度对友爱类别进行划分:相似的、不相似的、平等的、不平等的。公民对友爱的渴望首先来源于自爱,因为朋友就是另一个自身;其次个体对幸福的追求需要关照朋友身上的善,学习能够获得的善,并与朋友进行持久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才离不开朋友并渴望交到朋友;最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不仅需要公正,更需要友爱,有友爱的存在,就必定会涉及公...
【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时代背景
2.1.1 环境与人口的影响因素
2.1.2 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2.1.3 社会风俗与生活制度的变迁
2.2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理论渊源
2.2.1 前柏拉图哲学家对友爱的讨论
2.2.2 柏拉图对友爱的解读
3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基本内容
3.1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界定
3.1.1 友爱概念的意涵
3.1.2 公民友爱与政治友爱的比较
3.2 友爱的实现途径
3.2.1 友爱双方的相互性与相似性
3.2.2 友爱双方共同的生活实践
3.3 友爱的分类形式
3.3.1 依据对“德性”的追求进行的分类
3.3.2 依据对友爱双方平等关系进行的分类
3.4 公民需要友爱的原因
3.4.1 节制的利己主义
3.4.2 公民对幸福的追求
3.4.3 友爱促进群体公正
4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地位及意义
4.1 友爱观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地位
4.1.1 道德哲学的常识例证
4.1.2 德性论和幸福论的衔接
4.1.3 人际伦理的重要主题及后世影响
4.1.4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局限性
4.2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意义
4.2.1 个体获得幸福的始点
4.2.2 规范群体伦理道德
4.2.3 化育友爱、公正社会风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哲学的友爱: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J]. 陈治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2]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 王翠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4(05)
[3]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研究的觉醒与演进[J]. 陈治国,赵以云. 哲学动态. 2012(06)
[4]亚里士多德论友爱与幸福[J]. 左稀. 兰州学刊. 2012(05)
[5]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的价值共识与文化冲突——中国伦理和谐状况报告[J]. 樊浩. 哲学研究. 2010(01)
[6]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对希腊城邦文明的理论总结[J]. 姚介厚. 社会科学战线. 2009(01)
[7]友爱是通往幸福之路——亚里士多德友爱论探析[J]. 杨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8]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人际和谐思想[J]. 王青原. 道德与文明. 2008(03)
[9]实现正义的友爱政治——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刍议[J]. 刘英.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6)
[10]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J]. 杨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博士论文
[1]为了幸福[D]. 何良安.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探微[D]. 彭婷蓉.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钟晶珍.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3]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友爱思想研究[D]. 杨青.华侨大学 2014
[4]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及其当代启示[D]. 王萌然.郑州大学 2014
[5]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探究[D]. 涂红剑.西南大学 2014
[6]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探究[D]. 于阿专.南京大学 2013
[7]亚里士多德论公正与友爱[D]. 宋敏婷.复旦大学 2012
[8]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研究[D]. 霍瑞娟.河北大学 2012
[9]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友爱观[D]. 赵以云.上海师范大学 2011
[10]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哲学[D]. 李影.华中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16396
【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时代背景
2.1.1 环境与人口的影响因素
2.1.2 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2.1.3 社会风俗与生活制度的变迁
2.2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理论渊源
2.2.1 前柏拉图哲学家对友爱的讨论
2.2.2 柏拉图对友爱的解读
3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基本内容
3.1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界定
3.1.1 友爱概念的意涵
3.1.2 公民友爱与政治友爱的比较
3.2 友爱的实现途径
3.2.1 友爱双方的相互性与相似性
3.2.2 友爱双方共同的生活实践
3.3 友爱的分类形式
3.3.1 依据对“德性”的追求进行的分类
3.3.2 依据对友爱双方平等关系进行的分类
3.4 公民需要友爱的原因
3.4.1 节制的利己主义
3.4.2 公民对幸福的追求
3.4.3 友爱促进群体公正
4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地位及意义
4.1 友爱观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地位
4.1.1 道德哲学的常识例证
4.1.2 德性论和幸福论的衔接
4.1.3 人际伦理的重要主题及后世影响
4.1.4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局限性
4.2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意义
4.2.1 个体获得幸福的始点
4.2.2 规范群体伦理道德
4.2.3 化育友爱、公正社会风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哲学的友爱: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J]. 陈治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2]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 王翠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4(05)
[3]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研究的觉醒与演进[J]. 陈治国,赵以云. 哲学动态. 2012(06)
[4]亚里士多德论友爱与幸福[J]. 左稀. 兰州学刊. 2012(05)
[5]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的价值共识与文化冲突——中国伦理和谐状况报告[J]. 樊浩. 哲学研究. 2010(01)
[6]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对希腊城邦文明的理论总结[J]. 姚介厚. 社会科学战线. 2009(01)
[7]友爱是通往幸福之路——亚里士多德友爱论探析[J]. 杨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8]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人际和谐思想[J]. 王青原. 道德与文明. 2008(03)
[9]实现正义的友爱政治——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刍议[J]. 刘英.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6)
[10]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J]. 杨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博士论文
[1]为了幸福[D]. 何良安.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探微[D]. 彭婷蓉.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钟晶珍.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3]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友爱思想研究[D]. 杨青.华侨大学 2014
[4]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及其当代启示[D]. 王萌然.郑州大学 2014
[5]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探究[D]. 涂红剑.西南大学 2014
[6]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探究[D]. 于阿专.南京大学 2013
[7]亚里士多德论公正与友爱[D]. 宋敏婷.复旦大学 2012
[8]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研究[D]. 霍瑞娟.河北大学 2012
[9]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友爱观[D]. 赵以云.上海师范大学 2011
[10]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哲学[D]. 李影.华中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16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1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