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明后期孟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19:01
  明後期孟学上承平缓过渡的元代孟学和明前期及中期孟学,下啟全面兴盛的清代孟学,是中国孟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研究孟子的学者,为了突破未元以来僵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在义理诠释和考据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由於过去学界对明代孟学的评价不高、关注较少,使得学界对明後期孟学的研究也比较薄弱。目前学界还没有对明後期孟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因此本文将明後期孟学列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系统梳理明後期孟学研究的状况,以此勾勒出明後期孟学发展的脉络,弥补这一时期的研究不足。本文在尽力收集明代後期孟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李贽《四书评》、张岱《四书遇》等义理阐释类研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明後期以陈士元《孟子杂记》为代表的考据类研究成果,对明後期孟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本文通过对社会历史背景、文化学术背景等方面的分析探寻孟学在明後期的发展特点,在尽力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学、哲学等理论知识方法,从义理研究、考据研究两个方面,采用宏观与微观、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对明後期代表性的释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诠释方法和特点,总结明後期孟学研究的历史影响。本文内容主...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論
    1.1 選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2章 明後期孟学概述
    2.1 明後期孟学的歷史背景
        2.1.1 明後期政治经濟状況
        2.1.2 明後期思想的新趨勢
    2.2 明後期孟学的特點
        2.2.1 對程朱理學和王学的继承和修正
        2.2.2 與“四書”学共同發展
        2.2.3 義理與考據並行
第3章 明後期以義理為主的孟學研究
    3.1 明後期以義理為主的孟学研究概況
        3.1.1 明後期以義理為主的孟学著述概況
        3.1.2 明後期以義理為主的孟学關注重點
    3.2 李贄《四書评》對《孟子》的義理诠释
        3.2.1 李贄的生平著述及其學術思想
        3.2.2 《四書评》的真偽问题
        3.2.3 《四书评·孟子卷》的基本内容
    3.3 张岱《四書遇》對《孟子》的義理诠释
        3.3.1 张岱的生平著述及《四書遇》的創作缘由
        3.3.2 《四書遇·孟子卷》的基本内容
        3.3.3 《四書遇·孟子卷》的詮释方法與特點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明後期以考據為主的孟學研究
    4.1 明後期以考據為主的孟學研究概況
        4.1.1 明後期以考據為主的孟学著述概況
        4.1.2 明後期孟学考據研究成果皋要
    4.2 陈士元《孟子雜記》的孟子考據研究
        4.2.1 《孟子雜記》的撰著背景
        4.2.2 《孟子雜記》的基本内容
    4.3 本章小结
结束語
参考文献
附錄 明後期研究孟子的著述
致谢
攻讀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四书”在明代科举中地位的确立及其对文学的影响[J]. 孙骋.  文学教育(上). 2010(06)
[2]陈士元的《语》《孟》学[J]. 刘体胜.  江汉论坛. 2009(07)
[3]考据孟学的演变与成就[J]. 王雪梅.  北方论丛. 2008(01)
[4]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J]. 黄俊杰.  文史哲. 2006(05)
[5]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J]. 赵庆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6]《孟子》诠释与中国经典诠释特质[J]. 朱松美.  学术界. 2006(04)
[7]阳明心学对晚明四书学的影响[J]. 吴伯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8]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J]. 李霞.  安徽大学学报. 2000(05)
[9]《孟子》的历代诠释研究概观[J]. 宁登国.  管子学刊. 1999(04)
[10]孟子义利观新探[J]. 周淑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博士论文
[1]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 黄明光.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明代《孟子》考据学研究[D]. 孙计康.扬州大学 2010
[2]张岱的《四书》学与史学[D]. 赵一静.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24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24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8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