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孔子仁学的主体性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1-08-07 10:19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跨越地域而共同学习,是和它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的。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其学说的魅力就在于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精神的确立。儒家力图解决人的本性及其自我超越等主体性问题。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灵魂之所在。本文通过三部分来认识和分析孔子仁学的主体性思想,第一部分论述孔子仁学的理论来源,第二部分论述孔子仁学主体性特征,第三部分论述孔子仁学主体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孔子仁学的理论来源
    (一) 传统典籍中的“仁”
        1、《诗经》中“仁”的理解
        2、《尚书》中“仁”的理解
    (二) 春秋时期的礼学
        1、礼学的性质和作用
        2、仁学对礼学的革新
二、孔子仁学的主体性思想
    (一) 主体性的含义
    (二) 仁学的主体性特征
        1、通过好学和内省提高主体的能动性
        2、通过孝敬亲人自觉履行家庭伦理
        3、通过爱人能动地实践价值目标
        4、通过爱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三、孔子仁学主体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 现代人所处时代特点及问题
        1、市场经济时代
        2、科技时代
        3、信息时代
        4、全球化时代
    (二) 仁学主体性思想对现代人的作用
        1、仁学主体思想可以培养人的“自爱”“自尊”意识
        2、仁学主体思想可以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
        3、仁学主体思想可以促进人德性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J]. 郭沂.  孔子研究. 2005(05)
[2]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以仁为中心[J]. 蒙培元.  人文杂志. 2005(04)
[3]郭店竹简“■”字与孔子仁学[J]. 梁涛.  哲学研究. 2005(05)
[4]仁·直觉·生活态度——梁漱溟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诠释[J]. 颜炳罡.  东岳论丛. 2004(05)
[5]梁漱溟人生哲学简论[J]. 江心力.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6]朱熹论孔颜乐处[J]. 赵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04)
[7]儒学的目的性问题[J]. 王锟.  中国哲学史. 2003(04)
[8]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J]. 蒙培元.  中国哲学史. 2003(04)
[9]“仁”与“相人偶”——对“仁”字的构形及其原初意义的再考察[J]. 白奚.  哲学研究. 2003(07)
[10]“孔颜乐处”的伦理之美[J]. 王丽琦.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本文编号:3327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27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e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