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心之间—吕祖谦的融合之境
发布时间:2021-08-16 16:47
吕祖谦是浙东历史文化名人,是南宋时期颇具影响的理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黄宗羲归为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驾齐驱的一家学术派别,并给与极高的评价。吕祖谦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吕学”、“婺学”、“金华学派”,其学说最明显的特色即不名一师,不私一说,汇聚融合诸家之言,这与吕祖谦宽厚的性格特点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密不可分。他交游广泛,不但周旋于分别主张“理学”、“心学”的朱熹、陆九渊之间,而且和主张事功的陈亮、叶适有密切往来,吸收其功利思想,构筑自己恢弘博杂的学术体系。此外,吕祖谦在文学、史学等方面都具有颇深的造诣。他还创办了颇具影响的丽泽书院,对其学术思想的传播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贡献意义。吕祖谦的学术成就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在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吕祖谦的家学渊源以及交游情况。吕祖谦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其祖上成员多在朝廷担任要职,这种家庭背景对吕祖谦性格的塑造和思想的形成有极大影响,使吕祖谦自小便有一种儒者情怀。吕祖谦师友众多,交游广泛,造就了他学术思想恢弘博杂的特点。文章第二部分介绍吕祖谦主要的学术思想。吕祖谦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二程的天理观,吕祖谦同样把“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吕祖谦学术思想产生的渊源
第一节 家学渊源
第二节 师友渊源
第二章 吕祖谦学术思想的主要特色
第一节 理心的碰撞
一、吕学“理”“心”的师承
二、吕学的“理”“心”思想
三、“理”“心”概念辨析
四、吕祖谦与朱陆之辩
第二节 功利的兼容
第三章 吕祖谦的融合之境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修养境界
第二节 有无交融的自由境界
第三节 求同存异的融合境界
第四章 后世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朱熹理学体系研究[J]. 王国良,李瑞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论吕祖谦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历史贡献[J]. 潘富恩.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03)
[3]吕祖谦的易学思想[J]. 蔡方鹿. 周易研究. 2008(02)
[4]存在与超越:老子生命论[J]. 陆建华. 哲学研究. 2006(08)
[5]论“圣贤气象”——宋代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研究之一[J]. 姜锡东. 河北学刊. 2006(01)
[6]论陆九渊与吕祖谦思想之异同[J]. 潘富恩.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7]郑玉“和会朱陆”的思想及其影响[J]. 解光宇,朱惠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吕祖谦的思想学术渊源与治学特点[J]. 肖永明,张长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吕祖谦的道德性命之学及其兼融朱陆的特点[J]. 肖永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程梅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346037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吕祖谦学术思想产生的渊源
第一节 家学渊源
第二节 师友渊源
第二章 吕祖谦学术思想的主要特色
第一节 理心的碰撞
一、吕学“理”“心”的师承
二、吕学的“理”“心”思想
三、“理”“心”概念辨析
四、吕祖谦与朱陆之辩
第二节 功利的兼容
第三章 吕祖谦的融合之境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修养境界
第二节 有无交融的自由境界
第三节 求同存异的融合境界
第四章 后世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朱熹理学体系研究[J]. 王国良,李瑞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论吕祖谦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历史贡献[J]. 潘富恩.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03)
[3]吕祖谦的易学思想[J]. 蔡方鹿. 周易研究. 2008(02)
[4]存在与超越:老子生命论[J]. 陆建华. 哲学研究. 2006(08)
[5]论“圣贤气象”——宋代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研究之一[J]. 姜锡东. 河北学刊. 2006(01)
[6]论陆九渊与吕祖谦思想之异同[J]. 潘富恩.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7]郑玉“和会朱陆”的思想及其影响[J]. 解光宇,朱惠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吕祖谦的思想学术渊源与治学特点[J]. 肖永明,张长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吕祖谦的道德性命之学及其兼融朱陆的特点[J]. 肖永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程梅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346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4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