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及其价值
发布时间:2021-08-30 16:08
诠释与理解一直是人类所必须的能力之一,《论语》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性的经典著作,其诸多思想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并且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因此对《论语》进行深刻的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古往今来,已经有无数硕塾鸿儒为《论语》做注,对其文本意义也有诸多解读,但是就其内容上来讲可以将上述诸多注释分成两个部分即“注释”和“疏意”。在这一点上,《论语》注释的经学思想与西方诠释学所讲的诠释的“知识向度”和“意义向度”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就从《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出发来探究《论语》意义的生成,从而分析传统社会道德秩序建构,进而深入挖掘其当代伦理价值。本文以传统文化来对当今时代进行新的解读,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论文由绪论、四个章节、结语组成,具体内容建构如下: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及其伦理价值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西方诠释学进行历史性的分析,说明诠释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体系和不同的分支。通过对诠释学历史的分析引出技术诠释学中所提出的“知识向度”和“意义向度”。同样,在此章节也对中国传统经学进行...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诠释”与“注疏”
1.1 诠释学和诠释的“两种向度”
1.1.1 何为诠释学
1.1.2 诠释中面临文本的方式—“两种向度”
1.2 《论语》的传统“诠释”方式:“注疏”
1.2.1 “注释”的诠释方式
1.2.2 “疏意”的诠释方式
1.3 “注疏”与诠释的共通
第二章 《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
2.1 《论语》诠释的“知识向度”与“意义向度”
2.2 《论语》诠释的“知识向度”和“意义向度”的差异与关联
第三章 《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的理论意义
3.1 诠释的两种向度对《论语》中“仁”的深化
3.2 诠释的两种向度对《论语》中“礼”的拓展
3.3 诠释的两种向度对《论语》中“知(智)”的丰富
第四章 《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的实践意义
4.1 《论语》诠释的时代性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玄佛”式诠释的实践意义
4.3 两宋时期《论语》“理学”式诠释的实践意义
4.4 清末时期《论语》“援西入中”式诠释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存有三态论”下的“本体诠释学”[J]. 林安梧. 船山学刊. 2017(05)
[2]古籍阐释的实践方法透视——以《论语·子张》的经义解说为个案[J]. 刘育.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8)
[3]经玄之际——论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诠释方法与视域的两个向度[J]. 赛子豪. 许昌学院学报. 2015(04)
[4]比较与汇通——“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的比较研究”学术前沿工作坊综述[J]. 黄晚.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3)
[5]当代北宋《论语》诠释研究概论[J]. 乔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6]中国诠释学基本理论之探讨——20年来中国诠释学研究述评[J]. 李承贵,王金凤. 现代哲学. 2013(05)
[7]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论语》翻译[J]. 杨平. 中国外语. 2012(03)
[8]2009-2010:诠释学与中国[J]. 陈治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9]《论语》中“仁”的涵义浅释[J]. 黄善勇. 海峡科学. 2009(10)
[10]《论语》中仁的“之间”结构及其诠释学义蕴[J]. 臧要科. 社会科学辑刊. 2009(05)
本文编号:3373087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诠释”与“注疏”
1.1 诠释学和诠释的“两种向度”
1.1.1 何为诠释学
1.1.2 诠释中面临文本的方式—“两种向度”
1.2 《论语》的传统“诠释”方式:“注疏”
1.2.1 “注释”的诠释方式
1.2.2 “疏意”的诠释方式
1.3 “注疏”与诠释的共通
第二章 《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
2.1 《论语》诠释的“知识向度”与“意义向度”
2.2 《论语》诠释的“知识向度”和“意义向度”的差异与关联
第三章 《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的理论意义
3.1 诠释的两种向度对《论语》中“仁”的深化
3.2 诠释的两种向度对《论语》中“礼”的拓展
3.3 诠释的两种向度对《论语》中“知(智)”的丰富
第四章 《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的实践意义
4.1 《论语》诠释的时代性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玄佛”式诠释的实践意义
4.3 两宋时期《论语》“理学”式诠释的实践意义
4.4 清末时期《论语》“援西入中”式诠释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存有三态论”下的“本体诠释学”[J]. 林安梧. 船山学刊. 2017(05)
[2]古籍阐释的实践方法透视——以《论语·子张》的经义解说为个案[J]. 刘育.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8)
[3]经玄之际——论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诠释方法与视域的两个向度[J]. 赛子豪. 许昌学院学报. 2015(04)
[4]比较与汇通——“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的比较研究”学术前沿工作坊综述[J]. 黄晚.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3)
[5]当代北宋《论语》诠释研究概论[J]. 乔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6]中国诠释学基本理论之探讨——20年来中国诠释学研究述评[J]. 李承贵,王金凤. 现代哲学. 2013(05)
[7]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论语》翻译[J]. 杨平. 中国外语. 2012(03)
[8]2009-2010:诠释学与中国[J]. 陈治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9]《论语》中“仁”的涵义浅释[J]. 黄善勇. 海峡科学. 2009(10)
[10]《论语》中仁的“之间”结构及其诠释学义蕴[J]. 臧要科. 社会科学辑刊. 2009(05)
本文编号:3373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7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