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另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关系辨析

发布时间:2021-09-02 12:05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近代启蒙思想及其“现代性”成果的反思、质疑和批判,在理论界一直饱受争议。因为其不断地在批判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甚至要挖掘掉“现代性”等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而直接被归为(消极的)虚无主义。也有人为之鸣不平,认为后现代思想家在挑战“现代性”的霸权中虽然有激进、偏颇之处,但绝对不是一群唯恐天下不乱的虚无主义者。笔者认为要想弄清楚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不是虚无主义,首先得了解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状况和虚无主义的基本概念,并对二者作辩证的看待,然后才能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本文旨在通过论证后现代主义是不同于“消极虚无主义”和尼采“积极虚无主义”的,而是另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来达到对后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关系的辨析。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状况和虚无主义的基本概念出发,进行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论证。全文写作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及演化的过程,以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虚无主义的概念,首先阐述了虚无主义概念的渊源和关于虚无主义概念的争议,然后重点阐述了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理解;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后现代主义是...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演化及其主要特征
    (一)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化
    (二)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1、反对基础主义
        2、反对本质主义
        3、批判理性中心主义
        4、批判传统的“主体性”
        5、不确定性
二、虚无主义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 虚无主义概念的渊源
    (二) 关于虚无主义概念的争议
    (三) 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
        1、“消极的虚无主义”
        2、“积极的虚无主义”
三、后现代主义:另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
    (一) 后现代主义与“消极虚无主义”的对立
    (二) 后现代主义具有“积极虚无主义”的批判精神
        1、西方传统的现代批判精神
        2、后现代主义对尼采“积极虚无主义”的继承:一种新的批判精神
    (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积极的虚无主义”
        1、后现代“积极虚无主义”与尼采“积极虚无主义”的相同点
        2、后现代“积极虚无主义”与尼采“积极虚无主义”的不同点
四、对后现代“积极虚无主义”的评价
    (一) 后现代“积极虚无主义”的积极意义
        1、彰显了一种批判性的知识态度
        2、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角度
        3、消解了现代文明秩序的权力话语
        4、批判了启蒙和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二) 后现代“积极虚无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1、“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关系
        2、后现代“积极虚无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J]. 刘森林.  哲学研究. 2007(07)
[2]杰姆逊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J]. 梁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3)
[3]表达生存焦虑的怀疑论——反思现代性科学中的后现代主义[J]. 胡长栓.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3)
[4]走出“消释”困境:对后现代主义“消释观”的批判[J]. 吴贻玉.  江汉论坛. 2007(03)
[5]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后现代思潮的比较研究[J]. 杨威,王国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1)
[6]形而上学危机与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J]. 张世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8]尼采与虚无主义[J]. 王俊.  兰州学刊. 2006(09)
[9]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J]. 余虹.  学术月刊. 2006(07)
[10]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简论尼采的现代性批判[J]. 陈嘉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本文编号:3378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78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