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 ——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04 13:34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本论文试图从这一现象入手,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由于直觉问题非常复杂、厘清直觉理论难度较大,本人所做的只是初步的考察。梁漱溟主张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就是直觉与知性的对立,惟有直觉的生活才符合生命本性,而知性思维、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是造成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因此需要直觉来救治。与其说他提出直觉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不如说这是一种情感的偏执。梁漱溟的长处在于将与道德有关的直觉意蕴揭橥得较为清晰:作为玄学方法的直觉能超越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是体认“内里生命”的唯一通路;直觉是价值之源,纯任直觉即是仁;直觉是一种情感,直觉时即心安时,真情“随感而应”的表露。然而,他未免忽视了与知识论相关的直觉的意义,对于理智矫枉过正。冯友兰力主吸收逻辑分析方法(即正的方法)使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获得一种逻辑化的表现,形上学在他这里由动态的生命体验转向静态的逻辑分析。但是,用正的方法所得的理、气、道体和大全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追求天地境界也必须借助负的方法,由此奏响了由“正”而“负”的变奏曲...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关于“现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家”的界定
    二 关于“直觉”的界定
    三 现代新儒家的直觉理路
    四 直觉的其他进路
第二章 站在理智的对岸—梁漱溟的直觉观考察
    第一节 直觉研究的缘起及其与理智之辨
        一 直觉研究的开端
        二 出发点:形而上学的重建
        三 “直觉”概念的提出
        四 直觉与理智
    第二节 直觉理论的铺陈
        一 唯识学影响下的宇宙本体论
        二 作为玄学方法的直觉
        三 作为德性本体与德性之知的直觉
        四 作为情意之知的直觉
    第三节 对直觉有限性的揭示
        一 从性善论到性修论
        二 对直觉的限定
        三 柏格森的影响
第三章 由“正”而“负”—冯友兰的直觉观考察
    第一节 儒学的逻辑化尝试
        一 新实在论与宋明理学结合的形上学
        二 与逻辑实证主义的论争
        三 哲学与科学之间
    第二节 由“正”而“负”
        一 “正的方法”释义
        二 由“正”而“负”的变奏
        三 负的方法:对不可思议者的思议
    第三节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一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整合
        二 “正”与“负”整合之后:理性而神秘的境界
        三 “负的方法”与直觉
第四章 “知”与“行”的合一—熊十力的直觉观考察
    第一节 即体即用的本体论
        一 直觉的理性化时期
        二 “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第二节 理智与直觉的不悖并行
        一 科学与哲学的分判与融通
        二 性智与量智的分与合
    第三节 “知”与“行”的具体形态
        一 体认
        二 证量
        三 “知”“行”不二
第五章 直觉与理智的辩证融通—贺麟的直觉观考察
    第一节 经验与方法统一的直觉
        一 直觉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 作为经验的直觉
        三 作为方法的直觉
    第二节 直觉与理智的辩证统一
        一 “心”与“理”合一的本体论
        二 直觉方法与逻辑方法
        三 理智与直觉的分与合
        四 理智直觉与理性直觉
        五 关于理智与直觉对立的成因考察
    第三节 直觉与辩证法
        一 直觉的辩证法化与辩证法的直觉化
        二 辩证法与直觉的互补
        三 对于贺麟直觉理论的评价
        四 余论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哲学直觉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许全兴.  河北学刊. 2008(04)
[2]冯友兰与儒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J]. 许宁.  天府新论. 2008(04)
[3]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 徐福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4]理性与非理性——以人性能力为视域[J]. 杨国荣.  学术月刊. 2007(11)
[5]论儒学现代转型的两条基本路向[J]. 李翔海.  齐鲁学刊. 2007(06)
[6]心安,还是理得?——从《论语》的一则对话解读儒家对道德的理解[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7(10)
[7]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两难抉择——当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及其出路[J]. 赵卫东.  现代哲学. 2007(04)
[8]儒学现代转型的三个向度——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为例[J]. 许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9]现代性: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内在向度[J]. 高瑞泉.  学术月刊. 2007(03)
[10]政治儒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世界的影响[J]. 李维武.  求是学刊. 2006(06)



本文编号:3383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83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