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民说”与鲁迅“立人”思想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7 19:17
讨论中国近现代反思“国民性”的思潮,梁启超与鲁迅都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他们关于“国民性”的论说以其卓越的理论建构成为了 20世纪中国启蒙思想的重要文化资源,并且参与到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进程之中。本文希望通过对梁启超与鲁迅二人的核心思想“新民”与“立人”作一个全面的比较研究来思考两者之间的承传与流变之处,并且通过其背后指涉的文化内涵来透视文化代际递嬗的规律,从而进一步了解近现代启蒙思潮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群体与个人等多个维度之上不断探索、汲取和创建的过程。绪论部分首先交代论题的缘起。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与鲁迅作为戊戌时期与“五四”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提出的“国民性”理论前后相接从而形成了一条关于思想启蒙的线索,梁启超与鲁迅之间存在着可以相互比较的基础。其次,对本文的核心概念“新民”与“立人”作一个界定,概而言之它们都是在20世纪初针对国人主体素质落后的现实状况而提出的启蒙方案。最后再对此选题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文献梳理,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主要谈论梁启超与鲁迅“国民性”理论的承接之处。首先,简要梳理梁启超与鲁迅在历史维度上面的关联,还原鲁迅从倾慕任公到逐渐...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概念的厘定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一、“立人”与“新民”的承接:现实关联与思想地基
(一) 梁启超与鲁迅关系之考察
(二) 以“进化观”为基础产生的“国民性”批判立场
二、“新民”与“立人”的理论分野:“个人”观念及改造“国民性”路径的分歧
(一) “民”与“人”之辨
(二) “立人”视域下改造“国民性”的路径突进
三、“新民”与“立人”的表述策略:“文学救国论”与“文学立人说”的分立
(一) “号角式”的檄文写作与“形象化”的性格塑造
(二) “救世主”与“诊病者”:思想表达背后作者的身份意识
结语: 文化代际递嬗的两座高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迅全集》中的梁启超形象[J]. 侯桂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12)
[2]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世代与类型[J]. 俞祖华. 东岳论丛. 2012(03)
[3]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J]. 胡梅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6)
[4]时间、修辞策略与鲁迅“铁屋子”的破解[J]. 曹禧修. 文学评论. 2008(05)
[5]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J]. 商昌宝. 鲁迅研究月刊. 2007(08)
[6]梁启超与五四运动关系探源[J].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诊者”与“治者”的角色分离——论鲁迅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再定位[J]. 曹禧修. 文学评论. 2006(03)
[8]对个体生存哲学的两种解读——以鲁迅和梁启超为中心[J]. 魏韶华,金桂珍. 中国文学研究. 2005(03)
[9]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后期发展[J]. 方红梅. 贵州社会科学. 2005(03)
[10]试论梁启超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影响[J]. 李春梅.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承续与超越[D]. 曹亚明.暨南大学 2008
[2]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 李怡.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 蒋海燕.河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90106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概念的厘定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一、“立人”与“新民”的承接:现实关联与思想地基
(一) 梁启超与鲁迅关系之考察
(二) 以“进化观”为基础产生的“国民性”批判立场
二、“新民”与“立人”的理论分野:“个人”观念及改造“国民性”路径的分歧
(一) “民”与“人”之辨
(二) “立人”视域下改造“国民性”的路径突进
三、“新民”与“立人”的表述策略:“文学救国论”与“文学立人说”的分立
(一) “号角式”的檄文写作与“形象化”的性格塑造
(二) “救世主”与“诊病者”:思想表达背后作者的身份意识
结语: 文化代际递嬗的两座高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迅全集》中的梁启超形象[J]. 侯桂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12)
[2]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世代与类型[J]. 俞祖华. 东岳论丛. 2012(03)
[3]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J]. 胡梅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6)
[4]时间、修辞策略与鲁迅“铁屋子”的破解[J]. 曹禧修. 文学评论. 2008(05)
[5]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J]. 商昌宝. 鲁迅研究月刊. 2007(08)
[6]梁启超与五四运动关系探源[J].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诊者”与“治者”的角色分离——论鲁迅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再定位[J]. 曹禧修. 文学评论. 2006(03)
[8]对个体生存哲学的两种解读——以鲁迅和梁启超为中心[J]. 魏韶华,金桂珍. 中国文学研究. 2005(03)
[9]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后期发展[J]. 方红梅. 贵州社会科学. 2005(03)
[10]试论梁启超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影响[J]. 李春梅.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承续与超越[D]. 曹亚明.暨南大学 2008
[2]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 李怡.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 蒋海燕.河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90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9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