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本与气化—张载虚气关系新解
发布时间:2021-09-28 07:50
“太虚”和“气”作为张载哲学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是张载思想体系的核心。“太虚”与“气”的关系问题,在北宋以后的历代思想家那里,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讨论,得到的结论也基本一致;但到了今天,这个问题反而困扰着众多学者,使得纷争不断。综观纷争的焦点,可以看到,对张载的“太虚”与“气”这两个概念所作的“本体”或者“本体论”的理解,是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本文以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和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论的视角做参照,从张载对“太虚”与“气”的界定开始,通过分析“太虚”、“天”、“天德”、“天道”、“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讨论是否可以将“太虚”、“气”放到本体论层面来讨论,以及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认识论、宇宙论、价值论、本体论等方面阐述了虚气之间的体用关系以及这种体用关系的实质,最终形成这样的观点:“太虚”与“气”并不相对独立,太虚与气、神与化、天德与天道是不能分离而言的,只有合二为一,真实和意义才能得以显现,此即体用合一的实质。当体用合一意义显现的时候,本体的独立性就被消融了,无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能说张载哲学是本体论哲学,也不能将之与程朱理学混为一谈,张载哲学只能是另一种不同...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张载本体理论研究概况
(一)、张载本体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二)、张载本体论研究文献综述
二、张载太虚本体概念的含义和结构
(一)、张载“太虚”概念对“太虚”原始意蕴的继承和超越
(1) “太虚”概念的原始意蕴
(2) 张载“太虚”概念对“太虚”原始意蕴的继承和超越
(二)、张载太虚概念对儒家天论的继承和显扬
(1) 张载“太虚”概念与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天”的关系
(2) 张载“太虚”概念在本体论上的意义显现
(三)、张载本体概念与其道论的关系
(1) “道”的本义以及张载道论的内容
(2) 张载道论的三重涵义及其实质
(四)、张载太虚本体概念对现实世界的关照
(1) 张载太虚本体概念的体用结构
(2) 张载哲学对体用殊绝问题的解决
三、张载“太虚即气”问题新解
(一)、“气”字的原始含义和张载文献中的含义
(1)、“气”字的原始含义
(2) “气”字在张载文献中的含义
(二) “太虚”与“气”的关系新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J]. 郑熊. 齐鲁学刊. 2011(03)
[2]王弼“体用论”述真[J]. 李晓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王船山对张载“太虚即气”的诠释及其意义[J]. 米文科. 船山学刊. 2010(02)
[4]张载思想的“象”概念探析[J]. 王汐朋. 现代哲学. 2010(02)
[5]虚气关系辩证——以张载哲学“问题意识”为视角[J]. 张金兰. 船山学刊. 2009(04)
[6]张载“气以载性”思想探析[J]. 吴静. 齐鲁学刊. 2008(01)
[7]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J]. 田文军,李炼.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6)
[8]张载理观探微——兼论朱熹理气观与张载虚气观的关系问题[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5(08)
[9]“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略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和意义[J]. 徐洪兴.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太虚非气:张载“太虚”与“气”之关系新说[J]. 汤勤福. 南开学报. 2000(03)
博士论文
[1]气与感——张载哲学研究[D]. 王英.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张载“太虚”涵义探析[D]. 张忠尉.兰州大学 2010
[2]张载“道”论研究[D]. 刘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1521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张载本体理论研究概况
(一)、张载本体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二)、张载本体论研究文献综述
二、张载太虚本体概念的含义和结构
(一)、张载“太虚”概念对“太虚”原始意蕴的继承和超越
(1) “太虚”概念的原始意蕴
(2) 张载“太虚”概念对“太虚”原始意蕴的继承和超越
(二)、张载太虚概念对儒家天论的继承和显扬
(1) 张载“太虚”概念与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天”的关系
(2) 张载“太虚”概念在本体论上的意义显现
(三)、张载本体概念与其道论的关系
(1) “道”的本义以及张载道论的内容
(2) 张载道论的三重涵义及其实质
(四)、张载太虚本体概念对现实世界的关照
(1) 张载太虚本体概念的体用结构
(2) 张载哲学对体用殊绝问题的解决
三、张载“太虚即气”问题新解
(一)、“气”字的原始含义和张载文献中的含义
(1)、“气”字的原始含义
(2) “气”字在张载文献中的含义
(二) “太虚”与“气”的关系新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J]. 郑熊. 齐鲁学刊. 2011(03)
[2]王弼“体用论”述真[J]. 李晓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王船山对张载“太虚即气”的诠释及其意义[J]. 米文科. 船山学刊. 2010(02)
[4]张载思想的“象”概念探析[J]. 王汐朋. 现代哲学. 2010(02)
[5]虚气关系辩证——以张载哲学“问题意识”为视角[J]. 张金兰. 船山学刊. 2009(04)
[6]张载“气以载性”思想探析[J]. 吴静. 齐鲁学刊. 2008(01)
[7]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J]. 田文军,李炼.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6)
[8]张载理观探微——兼论朱熹理气观与张载虚气观的关系问题[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5(08)
[9]“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略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和意义[J]. 徐洪兴.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太虚非气:张载“太虚”与“气”之关系新说[J]. 汤勤福. 南开学报. 2000(03)
博士论文
[1]气与感——张载哲学研究[D]. 王英.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张载“太虚”涵义探析[D]. 张忠尉.兰州大学 2010
[2]张载“道”论研究[D]. 刘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1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1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