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谭嗣同“变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0:01

  本文关键词:谭嗣同“变易”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谭嗣同是近代维新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谭嗣同的思想由封建传统的“夷夏之辩”转变为向西方学习。走上维新道路之后,他的政治思想发展的比较快,成为维新人士中“后来居上”的杰出人物。纵观目前国内对谭嗣同思想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学术界对谭嗣同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对《仁学》和佛学的研究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谭嗣同“变易”思想所做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事实证明,不注重对谭嗣同“变易”思想的研究,不仅不利于对他的政治思想的把握,而且不利于对他哲学思想性质的深入理解。因此,要想全面理解谭嗣同的“变易”思想就要全面了解谭嗣同“变易”思想的起源和深刻理解谭嗣同“变易”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谭嗣同的“变易”思想进行研究。首先从谭嗣同“变易”思想产生的背景着手,分别从家庭背景、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三个层次进行阐释。其中着重对理论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发现王夫之的“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思想、佛学中“大无畏”精神、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西方的“天赋人权”观都对谭嗣同的“变易”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谭嗣同“变易”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研究了谭嗣同“变易”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论文分别从谭嗣同“变易”思想的表现以及谭嗣同“变易”思想的时代特色这两个角度概述了其主要内容,其中谭嗣同“变易”思想的表现又是重点中的重点。论文分别从思想方面的主张、政治方面的革新、以及经济方面的突破这三个角度阐述了谭嗣同“变易”思想的主要表现。得出了谭嗣同“变易”思想“博采众长”、独具“时代特色”的结论。最后,总结了谭嗣同“变易”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其中进步意义主要包括抨击了封建礼教的弊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了政治改良的见解以及推动了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这四个方面。而当代价值主要包括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专制主义伦理文化的批判以及社会变革中的政治文化的融合这三个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加深对谭嗣同“变易”思想的全面认识,促进谭嗣同“变易”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与价值体现。
【关键词】:谭嗣同 变易 以太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5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谭嗣同“变易”思想的背景7-13
  • (一)家庭背景7-8
  • (二)时代背景8-9
  • 1.民族危机空前严峻8
  • 2.清政府专制统治日益黑暗8-9
  • 3.文化日益衰落,社会秩序混乱9
  • (三)理论背景9-13
  • 1.王夫之的“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思想9-11
  • 2.佛学中的“大无畏”精神11
  •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11-12
  • 4.西方的“天赋人权”观12-13
  • 二、谭嗣同“变易”思想的主要内容13-28
  • (一)“变易”思想的主要表现13-21
  • 1.在思想方面的主张13-17
  • 2.在政治方面的革新17-20
  • 3.在经济方面的突破20-21
  • (二)谭嗣同“变易”思想的特点21-28
  • 1.“博采众长”的理论思路21-23
  • 2.独具“时代特色”的见解23-28
  • 三、谭嗣同“变易”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当代价值28-32
  • (一)进步意义28-29
  • 1.抨击了封建礼教的弊端28
  • 2.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28
  • 3.提出了政治改良的见解28-29
  • 4.推动了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29
  • (二)当代价值29-32
  • 1.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29-30
  • 2.对专制主义伦理文化的批判30
  • 3.社会变革中的政治文化的融合30-32
  • 参考文献32-34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34-35
  • 致谢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卫东;略论佛学思想对谭嗣同哲学思想的渗透[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1期

2 吴雁南;谭嗣同“合同志以讲明心学”[J];史学月刊;1992年06期

3 徐顺教;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变易历史观[J];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05期

4 萧致治,刘振华;评戊戌维新中的谭嗣同[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谭嗣同“变易”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2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