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0 06:08
战国策派,又名“战国派”,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他们吸收改造斯宾格勒、尼采的理论学说,提出了“力”哲学、“英雄崇拜”、“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等一系列激进的思想观点。其观点在鼓舞了中国民众抗战士气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由于战国策派的观点比较零散,过去对战国策派的研究中,大都是定性类或事实陈述类研究,没有深入探讨阐释战国策派诸多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能展现战国策派理论学说的全貌。本文以战国策派对斯宾格勒、尼采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战国策派看似分散的观念背后的内在理论逻辑。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战国策派理论源头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学说、尼采哲学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战国策派对文化形态学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的分析,第三部分则是对战国策派充实补充本土化的文化形态学的情况的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战国策派看似零散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学说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成果。同时,这些观点,亦是作为生命哲学的文化形态学说在世界本原、历史发展规律、人生价值三个不同维度上的解析,是一个统一学说的有机组...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篇章结构
六、创新之处
七、术语概念界定
第一章 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的逻辑线索
第一节 溯源: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与尼采思想
一、作为生命哲学而非实证史学的文化形态学
二、立足形而上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三、把形态类型学作为分析工具
四、尼采等人对战国策派的影响
第二节 接受:文化形态学东传中国的条件
一、尚“力”思潮的影响
二、相似的中德国情
三、战国策派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致用:文化形态学与中国现实
一、抗战主题与民族主义
二、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
第二章 战国策派对文化形态学的吸收
第一节 以“力”作为哲学解释
一“力”的含义
二、力哲学的广延
三、力哲学的纵深
第二节 以本土经验改造叙事框架
一、斯宾格勒学说隐含的西方中心论
二、以历史分期法作为叙事框架
三、文化形态学历史叙事框架中的中国内涵
第三节 文化形态学说的应用成果
一、战国时代重演
二、雷海宗的独特创见:“中国独具两周论”
三、抗日战争:第三周中国文化的起点
第三章 战国策派对文化形态学的充实
第一节 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中的“人”
一、英雄崇拜
二、“大夫士”精神
三、英雄与国民性
第二节 战国策派的救国方略
一、改造民族文学
二、“集中国力”
三、重建兵役制等救国倡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46390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篇章结构
六、创新之处
七、术语概念界定
第一章 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的逻辑线索
第一节 溯源: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与尼采思想
一、作为生命哲学而非实证史学的文化形态学
二、立足形而上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三、把形态类型学作为分析工具
四、尼采等人对战国策派的影响
第二节 接受:文化形态学东传中国的条件
一、尚“力”思潮的影响
二、相似的中德国情
三、战国策派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致用:文化形态学与中国现实
一、抗战主题与民族主义
二、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
第二章 战国策派对文化形态学的吸收
第一节 以“力”作为哲学解释
一“力”的含义
二、力哲学的广延
三、力哲学的纵深
第二节 以本土经验改造叙事框架
一、斯宾格勒学说隐含的西方中心论
二、以历史分期法作为叙事框架
三、文化形态学历史叙事框架中的中国内涵
第三节 文化形态学说的应用成果
一、战国时代重演
二、雷海宗的独特创见:“中国独具两周论”
三、抗日战争:第三周中国文化的起点
第三章 战国策派对文化形态学的充实
第一节 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中的“人”
一、英雄崇拜
二、“大夫士”精神
三、英雄与国民性
第二节 战国策派的救国方略
一、改造民族文学
二、“集中国力”
三、重建兵役制等救国倡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46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4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