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研究 ——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到《贝尔瑙手稿》

发布时间:2021-11-10 01:07
  本文的研究课题是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主要文本依据是《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全集10卷)和《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全集33卷),以及其他文本中关于时间意识的论述。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解读的方法,首要的目的在于,深入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的文本本身,梳理出胡塞尔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脉络,进而对其研究做出个人的评价。本文首先对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之前关于内时间意识的讨论进行分析,其中可以看出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研究与《逻辑研究》中意向性分析的关联,这段文献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清新回忆”(frische Erinnerung)的概念,将过去的意识进行划分,分离出一部分已经过去,但仍然对感知行为起构造作用的意识,目的是要解决我们何以能够感知到一段延续的客体的问题。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及其增补文稿中,胡塞尔对之前提出的“清新回忆”概念进行修改,采用“持存”(Retention)概念,突出强调其在个体对象的感知中所起的构造性作用。胡塞尔进而提出由“原印象”(Urimpression)、“持存”和“预存”(Protention)构成的“时间晕”(Zeithof)结构,这是任何个...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时间意识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地位
    二、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写作思路
第一章 准备性分析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理论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时间思想
    第三节 康德的时间学说
    第四节 胡塞尔对布伦塔诺"原初联想"(Ursprungliche Assoziation)学说的解读
        一、"原初联想"学说
        二、胡塞尔对原初联想理论的批判
    第五节 胡塞尔对迈农的评判
第二章 《讲座》之前对时间意识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时间意识问题的引入和对"直观"(Anschauung)概念的新界定
    第二节 时间感知的明见性与"清新回忆"(frische Erinnerung)
    第三节 再回忆的问题
第三章 个体对象的时间构造
    第一节 客观时间的排除
    第二节 个体对象的感知构造
        一、原印象(Urimpression)
        二、持存(Retention)
        三、预存(Protention)
    第三节 作为一种再造行为的再回忆(Wiedererinnerung)
        一、《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对次生的回忆(sekundare Erinnerung)的研究
        二、《贝尔瑙手稿》中对再回忆问题的研究
第四章 时间客体构造的不同阶段
    第一节 绝对的构造着的时间之流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对构造着的时间之流的感知
    第三节 对"内感知"和"外感知"概念的修正
        一、内感知与外感知
        二、相即感知与不相即感知
    第四节 《贝尔瑙手稿》中关于构造着的时间之流的分析
第五章 个体化的现象学
    第一节 关于个体化的西菲尔德文稿
    第二节 《贝尔瑙手稿》中的个体化问题
        一、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个体对象的时间构造
        二、"这个"(tode ti)——经验对象的时间性
        三、观念对象的时间性
        四、想象对象的时间性
第六章 立义内容-立义模式(Auffassungsinhalt-Auffassung(Schema))在时间意识问题上的运用
    第一节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对立义内容-立义模式的分析
    第二节 贝尔瑙手稿中对立义内容-立义模式的分析
        一、对原过程(Urprozess)的重新解释
        二、用立义-立义内容模式解释原过程
        三、不用立义-立义内容模型来解释原过程
    第三节 对上述研究的评论
第七章 时间意识现象学中的"自我"(Ich)问题
    第一节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的"自我"
        一、《讲座》之前关于"自我"的讨论
        二、《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的"自我"
    第二节 《贝尔瑙手稿》中的"自我"
    第三节 《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自我"
结语——交互主体性的构造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J].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本文编号:3486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86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