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易象数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21:41
汉易象数学研究,清儒以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为宗,近人以李镜池、尚秉和等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海内外关于汉易学的研究,尤其在象数易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呈现出蓬勃生机。但这些研究还尚显不足。需要我们立足于两汉易学与经学互动的总体大背景,吸收借鉴先儒前贤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出土易学文献资料,尤其是有关帛书《易传》的研究成果,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考据与义理相结合、传世文献与新出土简帛资料有机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入挖掘汉易发展演变轨迹及其学术思想内涵,从而确立一种汉易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以期推动和深化汉易象数学乃至整个易学史的研究。 《周易》元典是易学文化的活水源头。汉代作为易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上承先秦易学,下启宋代易学,规约并影响着汉以后的易学发展。汉代易学以象数学为主流,同时还存在着以义理与黄老之学解易之倾向,整个成果十分可观,并对后世易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汉易学的兴盛和发展与整个两汉时期的时代政治、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想紧密相联。神仙信仰与两汉谶纬神学的泛滥,使神仙信仰与阴阳术数、谶纬预言之间固有的亲缘关系得到加强。谶纬之学是两汉,尤其...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产生及演变
第一节 两汉象数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传承谱系
第一节 两汉易学传承方式
第二节 《周易》“今义”、“古义”辨析
第三章 两汉易学的象数观
第一节 偏于天道的易象说
第二节 凸显天道的易数说
第三节 以象数解易方法
第四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鼎盛与终结
第一节 象数易学的特点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终结
第五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影响
第一节 两汉象数易学对于后世易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对于术数的影响
第三节 两汉象数易学对于古代科技的影响
第六章 两汉象数易学评价
第一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两汉象数易学的现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综论我国古代易学及相关术数学的政治决策作用[J]. 谢金良. 周易研究. 2003(03)
[2]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J]. 王新春. 周易研究. 2002(06)
[3]《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J]. 林忠军. 哲学研究. 2002(10)
[4]《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J]. 张健捷. 周易研究. 2002(01)
[5]《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J]. 高怀民. 周易研究. 2001(01)
[6]易学与秦汉思想文化形态的演变[J]. 田昌五. 求是学刊. 1998(05)
[7]商代的四风与四时[J]. 李学勤. 中州学刊. 1985(05)
本文编号:3491706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产生及演变
第一节 两汉象数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传承谱系
第一节 两汉易学传承方式
第二节 《周易》“今义”、“古义”辨析
第三章 两汉易学的象数观
第一节 偏于天道的易象说
第二节 凸显天道的易数说
第三节 以象数解易方法
第四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鼎盛与终结
第一节 象数易学的特点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终结
第五章 两汉象数易学的影响
第一节 两汉象数易学对于后世易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对于术数的影响
第三节 两汉象数易学对于古代科技的影响
第六章 两汉象数易学评价
第一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两汉象数易学的现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综论我国古代易学及相关术数学的政治决策作用[J]. 谢金良. 周易研究. 2003(03)
[2]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J]. 王新春. 周易研究. 2002(06)
[3]《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J]. 林忠军. 哲学研究. 2002(10)
[4]《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J]. 张健捷. 周易研究. 2002(01)
[5]《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J]. 高怀民. 周易研究. 2001(01)
[6]易学与秦汉思想文化形态的演变[J]. 田昌五. 求是学刊. 1998(05)
[7]商代的四风与四时[J]. 李学勤. 中州学刊. 1985(05)
本文编号:3491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9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