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内圣人格 ——刘大鹏人生观初探
发布时间:2021-11-18 11:06
刘大鹏生前默默无闻。近年来因其纪实性的手稿文献为国内外学界反复引用,遂引起重视。他之所以能够行常人所不为,长期整理记录那些文献,与他的“个体生命”即他的人生观及修养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大鹏是晚清举人。受传统教育及地方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内圣倾向的“内圣外王”人生观。世纪之交新学日兴之时,愈加突出了这种内圣倾向,由内圣而外王的追求转向成就内圣人格的生活实践。刘大鹏继承了传统儒家有关“大学”乃道德之学的看法,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内圣修养。他也主张学以致用,将所学施行于社会、化及他人。但更强调“致用”实践对内圣修养方面的意义。在他看来,人生修养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需要于有影响他人之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检讨自己提升自己,“向圣域贤关步趋”。可以看出,由于他超越了在“外王”问题上的“为仕”的狭隘理解,将“外王”还原为“致用”的本质意义,所以,他的思想中实际上存在一个以成就内圣人格为核心、主旨的有关人格修养的模式体系。这个模式建立在传统儒家以“内圣”为本的思想基础之上,但又突破了“内圣而外王”的传统。这个模式将“致用”实践看成是“内圣”修养的必然环节,使传统意义上的“外王”统一到“...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刘大鹏人生观的形成及转变
1.1 良好的传统教育决定了“内圣外王”人生观的基本取向
1.2 独特的地方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人生观的内圣实践倾向
1.3 面对时代变化选择了成就内圣人格之人生观的内化转向
第二章 刘大鹏的基本人生态度
2.1 “学”以为己,以修养为本
2.2 学以致用,为己亦为民
2.3 德不易积,须躬行实践
第三章 刘大鹏成就内圣人格的方法和实践
3.1 自省自修
3.2 安贫乐道
3.3 不计名利
3.4 持之以恒
第四章 刘大鹏的内圣人格模式
4.1 内圣人格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模式
4.2 内圣人格模式是合“外王”于“内圣”的修养实践模式
4.3 内圣人格模式是于日用常行中用功的动态的修养实践模式
4.4 内圣人格模式是渐修的动态的修养实践模式
第五章 结语
5.1 成就内圣人格是刘大鹏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征
5.2 刘大鹏在日用常行间成就内圣人格
5.3 刘大鹏通过修养内圣人格终究为世所用
5.4 刘大鹏人生观对当代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承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而优则仕”辨[J]. 罗安宪. 中国哲学史. 2005(03)
[2]试论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J]. 谈儒强.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5)
[3]儒家伦理的世俗化[J]. 李彬.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4(04)
[4]论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J]. 王志刚. 伦理学研究. 2004(02)
[5]近代太原地区的粮价动向与粮食市场——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J]. 任吉东. 中国农史. 2003(04)
[6]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指导意义[J]. 胡虹霞. 呼兰师专学报. 2002(01)
[7]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J]. 王继平.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
[8]《大学》德育思想简论[J]. 杨千朴.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0(02)
本文编号:3502787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刘大鹏人生观的形成及转变
1.1 良好的传统教育决定了“内圣外王”人生观的基本取向
1.2 独特的地方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人生观的内圣实践倾向
1.3 面对时代变化选择了成就内圣人格之人生观的内化转向
第二章 刘大鹏的基本人生态度
2.1 “学”以为己,以修养为本
2.2 学以致用,为己亦为民
2.3 德不易积,须躬行实践
第三章 刘大鹏成就内圣人格的方法和实践
3.1 自省自修
3.2 安贫乐道
3.3 不计名利
3.4 持之以恒
第四章 刘大鹏的内圣人格模式
4.1 内圣人格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模式
4.2 内圣人格模式是合“外王”于“内圣”的修养实践模式
4.3 内圣人格模式是于日用常行中用功的动态的修养实践模式
4.4 内圣人格模式是渐修的动态的修养实践模式
第五章 结语
5.1 成就内圣人格是刘大鹏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征
5.2 刘大鹏在日用常行间成就内圣人格
5.3 刘大鹏通过修养内圣人格终究为世所用
5.4 刘大鹏人生观对当代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承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而优则仕”辨[J]. 罗安宪. 中国哲学史. 2005(03)
[2]试论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J]. 谈儒强.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5)
[3]儒家伦理的世俗化[J]. 李彬.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4(04)
[4]论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J]. 王志刚. 伦理学研究. 2004(02)
[5]近代太原地区的粮价动向与粮食市场——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J]. 任吉东. 中国农史. 2003(04)
[6]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指导意义[J]. 胡虹霞. 呼兰师专学报. 2002(01)
[7]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J]. 王继平.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
[8]《大学》德育思想简论[J]. 杨千朴.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0(02)
本文编号:3502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0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