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宋明理学中的德性与见闻之辨

发布时间:2021-11-25 03:20
  在现代语境中,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是处于相互分野的格局之中。而在中国古代儒学话语中,以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样一组范畴所体现的这两种理性并不是如此的一种关系。本文以宋明理学中围绕着德性与见闻之关系而展开的三次论辩为主要分析范围,力图从中得以窥见二者之关系的演变过程。 张载与二程最早为德性与见闻作了异质性的划分,虽然他们都把德性设定为了超越性的道德本体,但此时德性与见闻仍体现出对扬之关系。继而在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中,以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立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关系。由于朱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主体之德性是不可能先天自足的,所以他强调必须要以道问学,即主体对外物的认知之工夫与尊德性之工夫交相滋益之后才能实现德性之圆满。而陆九渊则认为只要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省察,主体之德性是可以自足的,所以必须要以尊德性作为为学之前提,也就是说要在挺立德性之后才能进入具体的为学工夫,即道问学的有效性是以是否尊德性为前提的。朱、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从根本上说是“性即理”与“心即理”不同心性观的产物。 到了明代中叶,罗钦顺和王阳明对朱熹哲学体系作了不同取向的改造。罗钦顺消解了朱熹对于德性的超越性设定,从而使尊德...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垒
    1、朱、陆之争:尊德性抑或道问学?
    2、朱熹:尊德性必曰道问学
    3、陆九渊:尊德性而后道问学
    4、朱熹与陆九渊:千古不可和之同异
三、良知与知觉的对立
    1、格物之辩
    2、罗钦顺:唯知主义的工夫路向
    3、王阳明:致良知之道德实践
    4、良知与知觉之辩
    5、心学与气学: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相斥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载“心统性情”说的基本意涵和历史定位——在张载工夫论演变背景下的考察[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3(12)
[2]陈荣捷和他的朱熹研究[J]. 崔玉军.  中国哲学史. 2003(03)
[3]明代心学的形成机缘及其时代特色[J]. 丁为祥.  中国哲学史. 2003(03)
[4]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J]. 杨泽波.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4)
[5]罗钦顺的理气、心性与儒佛之辨[J]. 丁为祥.  中国哲学史. 2002(03)
[6]张载答范育书三通与关学学风之特质[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2(01)
[7]良知与自然[J]. 蒙培元.  哲学研究. 1998(03)
[8]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J]. 彭高翔.  中国哲学史. 1997(03)
[9]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王阳明思想转向新释[J]. 林乐昌.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本文编号:3517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17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2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