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的诠释学意义 ——《左传》赋诗活动的存在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8 04:11
“断章取义”属于中国古典诠释传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本身渊源于《左传》所记载的赋诗活动。作为赋诗活动的核心内容,“断章取义”虽然涉及理解与解释的相关问题,但其本身并不属于一般的文本诠释学,亦即并非“主体-客体”观念架构之下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解释活动。在“生活-存在”的视域下重新分析赋诗活动(赋诗断章现象),可以发现,“断章取义”本身作为诠释乃是一种具有前主体性意义的活动:赋诗活动本身既生成了新的赋诗者,即赋予赋诗者以新的主体性;又生成了新的诗文本,即赋予诗以新的对象性。全文包括导言和结语共有五个部分:导言主要阐述了“断章取义”观念之诠释学意蕴在建构中国经典诠释学过程中的意义以及学界对赋诗断章活动的研究现状,由此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考察了赋诗活动的性质。作为存在情境的“享”以及“赋诗”使其本身所蕴含之“断章取义”成为一种具有前主体性意义的诠释活动。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赋诗活动中诗之新义的生成问题。赋诗断章活动的核心是意义(“志”)的生成问题,其生成机制即是“断章取义”。“志”的生成意味着诗被赋予新的意义规定性。此即“断章取义”本身之诠释学意义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赋诗活动中...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前主体性活动的赋诗
第一节 “赋诗断章”与“断章取义”
第二节 作为存在情境的“享”以及“赋诗”
第三节 赋诗活动的呈现结构
第二章 诗的新义的生成
第一节 赋“诗”以言“志”
第二节 “志”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诗获得新的对象性
第三章 赋诗者的新主体性的生成
第一节 “诗可以兴”与“兴于诗”
第二节 “赋”的原初意义结构
第三节 赋诗者获得新的主体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直”与“法”:情感与正义——与王庆节教授商榷“父子相隐”问题[J]. 黄玉顺.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6)
[2]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周易》“见象”与“观”之考察[J]. 黄玉顺. 河北学刊. 2017(05)
[3]从王官诗学、行人诗学到诸子诗学——先秦时期诗学及其发展进程的再认识[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4]春秋赋《诗》规则及其成因[J]. 郑彬. 孔子研究. 2016(06)
[5]从赋税之“赋”到登高能“赋”——追寻赋体发生的制度性本原[J]. 马银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6]“赋诗断章”新论[J]. 曹建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7]如何理解和筹建中国现代诠释学[J]. 洪汉鼎,李清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8]文本,经典与诠释——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J]. 洪汉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9]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7)
[10]春秋“赋诗”、“引诗”活动的解释学探析[J]. 李有光. 理论学刊. 2013(04)
本文编号:354160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前主体性活动的赋诗
第一节 “赋诗断章”与“断章取义”
第二节 作为存在情境的“享”以及“赋诗”
第三节 赋诗活动的呈现结构
第二章 诗的新义的生成
第一节 赋“诗”以言“志”
第二节 “志”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诗获得新的对象性
第三章 赋诗者的新主体性的生成
第一节 “诗可以兴”与“兴于诗”
第二节 “赋”的原初意义结构
第三节 赋诗者获得新的主体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直”与“法”:情感与正义——与王庆节教授商榷“父子相隐”问题[J]. 黄玉顺.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6)
[2]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周易》“见象”与“观”之考察[J]. 黄玉顺. 河北学刊. 2017(05)
[3]从王官诗学、行人诗学到诸子诗学——先秦时期诗学及其发展进程的再认识[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4]春秋赋《诗》规则及其成因[J]. 郑彬. 孔子研究. 2016(06)
[5]从赋税之“赋”到登高能“赋”——追寻赋体发生的制度性本原[J]. 马银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6]“赋诗断章”新论[J]. 曹建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7]如何理解和筹建中国现代诠释学[J]. 洪汉鼎,李清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8]文本,经典与诠释——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J]. 洪汉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9]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7)
[10]春秋“赋诗”、“引诗”活动的解释学探析[J]. 李有光. 理论学刊. 2013(04)
本文编号:3541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4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