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和荻生徂徕哲学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12-19 00:55
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颜元和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哲学家荻生徂徕生活的时代大致相近,其哲学思想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显示了17世纪以后中日儒学的共同动向,但因国情不同、生平经历和思维方式各异,二人的思想又存着不同的特色。本文联系颜元和徂徕二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他们的生平际遇寻找比较的“关联域”,从认识论、人性论和经世论三个方面对颜元和徂徕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 在认识论上,颜元和徂徕立足于经验,把学问的重心放在具体、现实的事物之已“以物为体”。颜元力主“三事三物”之学,认为亲身践履才是获得知识的真正途径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徂徕则以“圣人之道”为第一,通过非理性的“体认习熟”,达到主客体的同一,最终掌握认识对象。 在人性论上,颜元和徂徕解构了宋儒人性论的超验性,主张气质之性的独有,但二人所言之人性的内涵并不相同。颜元在人的本性的预设上,仍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把先验的道德性视为人的本质。荻生徂徕则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真状态,对人性只取其自然义,不做善恶的价值判断。 在经世论上,颜元和徂徕都把三代之治看作是理想社会政治制度的典范,提倡实行王道政治,行“井田”、尊“封建”。同...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颜元和徂徕的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
2.1 颜元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
2.1.1 生平际遇
2.1.2 时代背景
2.2 徂徕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
2.2.1 生平际遇
2.2.2 时代背景
2.3 小结
第三章 颜元和徂徕的认识论比较
3.1 “以物为体”
3.1.1 颜元的“三事三物”
3.1.2 徂徕的“先王之道”
3.2 “格物致知”
3.2.1 颜元的“习行致用”
3.2.2 徂徕的“体认习熟”
3.3 小结
第四章 颜元和徂徕的人性论比较
4.1 对宋儒人性二元论的批判
4.1.1 颜元的“舍形则无性”
4.1.2 徂徕的“独有气质之性”
4.2 对人性内涵的再诠释
4.3 小结
第五章 颜元和徂徕的经世论比较
5.1 颜元的经世思想
5.1.1 行井田,均土地
5.1.2 复封建,强天下
5.1.3 建学校,重征举
5.2 徂徕的经世思想
5.2.1 “土着”与“井田”
5.2.2 “封建”与“礼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颜元与墨子的同与异[J]. 华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1)
[2]颜元人性论探析[J]. 陈山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5)
[3]颜元的豪杰人格及其现代意义[J]. 李伟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4]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J]. 吴根友. 学术月刊. 2004(05)
[5]继承与突破——试论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反动[J]. 伯钧.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6]本体的解构与重建——日本徂徕学的一个解析[J]. 韩东育. 日本学论坛. 2003(03)
[7]论颜元对儒家修身思想的创新[J]. 王广. 理论学刊. 2003(03)
[8]论颜元的教育思想[J]. 时旸.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S1)
[9]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J]. 韩东育. 历史研究. 2002(05)
[10]徂徕学派与法家的“人情论”[J]. 韩东育. 日本学刊. 2002(05)
本文编号:3543477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颜元和徂徕的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
2.1 颜元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
2.1.1 生平际遇
2.1.2 时代背景
2.2 徂徕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
2.2.1 生平际遇
2.2.2 时代背景
2.3 小结
第三章 颜元和徂徕的认识论比较
3.1 “以物为体”
3.1.1 颜元的“三事三物”
3.1.2 徂徕的“先王之道”
3.2 “格物致知”
3.2.1 颜元的“习行致用”
3.2.2 徂徕的“体认习熟”
3.3 小结
第四章 颜元和徂徕的人性论比较
4.1 对宋儒人性二元论的批判
4.1.1 颜元的“舍形则无性”
4.1.2 徂徕的“独有气质之性”
4.2 对人性内涵的再诠释
4.3 小结
第五章 颜元和徂徕的经世论比较
5.1 颜元的经世思想
5.1.1 行井田,均土地
5.1.2 复封建,强天下
5.1.3 建学校,重征举
5.2 徂徕的经世思想
5.2.1 “土着”与“井田”
5.2.2 “封建”与“礼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颜元与墨子的同与异[J]. 华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1)
[2]颜元人性论探析[J]. 陈山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5)
[3]颜元的豪杰人格及其现代意义[J]. 李伟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4]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J]. 吴根友. 学术月刊. 2004(05)
[5]继承与突破——试论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反动[J]. 伯钧.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6]本体的解构与重建——日本徂徕学的一个解析[J]. 韩东育. 日本学论坛. 2003(03)
[7]论颜元对儒家修身思想的创新[J]. 王广. 理论学刊. 2003(03)
[8]论颜元的教育思想[J]. 时旸.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S1)
[9]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J]. 韩东育. 历史研究. 2002(05)
[10]徂徕学派与法家的“人情论”[J]. 韩东育. 日本学刊. 2002(05)
本文编号:3543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4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