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

发布时间:2021-12-27 22:2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当代发达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由于人类肆意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生产活动,使人们自身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大气污染、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一些生物的灭绝等等生态危机日益凸现,导致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关系日趋紧张,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于是,当代思想家们开始认真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异化矛盾的关系,开始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人化的自然观就是这种反思现实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人化自然观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在人类历史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视野中论述自然观,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把握自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他们的思想理论推进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时代状况特征的探索、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分析和整理法兰克福学派的“人化的自然”观理论,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中国以及全球化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的形成。这部分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形...

【文章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9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的形成
    (一) 社会历史背景
        1.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深刻危机
        2. 20 世纪人的“异化和物化“的生存困境以及理论探索
    (二) 思想理论渊源
        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
        2. 卢卡奇、柯尔施等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二、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一) “批判的唯物主义”
        1. 自然是“人化的自然”
        2. 自然是个“社会范畴”
        3. 自然“在历史中形成”
    (二) “生态危机”理论
        1. “生态危机”的实质
        2. “生态危机”的根源
    (三) 自然的解放”理论
        1. “自然的解放”的含义
        2. “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
        3. “自然的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
三、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评析
    (一)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2. 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二) 理论观点的局限性
        1. 否认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把自然融入社会之中
        2. 否定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
        3. 对科技作用的误解
        4. 没有指出实现自然解放的具体可行的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和谐社会理论 [J]. 邱月明.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6(03)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 [J]. 陈爱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9)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政策及启示 [J]. 王启云.  消费经济. 2006(02)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J]. 段忠桥.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5)
[5]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J]. 吕世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6]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兼论生态伦理的制度维度 [J]. 王雨辰.  哲学研究. 2004(02)
[7]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建构 [J]. 刘仁胜.  求实. 2003(S2)
[8]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与生态学关系的阐释 [J]. 刘仁胜.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9]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的几个问题 [J]. 王凤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02)
[10]环境思想视野中的马克思 [J]. 韩立新.  伦理学研究. 2002(02)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张汉巍.东北林业大学. 2007
[2]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 丁晓艳.中央民族大学. 2005
[3]试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向度[D]. 关春玲.黑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52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52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