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11:31
孟子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在历史上,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提,“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代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伦理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战国中后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群雄逐鹿,天下“定于一”的历史大势正在酝酿,诸子百家都在力图为变幻的时代提供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孟子述仲尼之意,其思想虽然在纵横家大行其道的战国时代颇为不合时宜,因迂阔而不见用,但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迄今仍在继续。本论文由绪论、结语和七章的主体内容构成。论文系统梳理和阐释了孟子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主要内容以及现代意义。孟子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对人的存在问题及人性问题的探讨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孟子通过“人禽之别”命题,认为人是道德的存在,是人伦关系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孟子王道仁政论、人伦论、义利论、道德修养论,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伦理思想体系。孟子的人伦论通过强调人伦关系、人伦规范和人伦教化,试图将家庭、家族和政治、国家联结成为统一整体,从而将道德规范应用于社会治理层面,将当时无序而混乱的社会环境改造成为规范...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人论世——孟子其人、其时与其书
第一节 孟子生平及其学思之路
一、孟子其人
二、孟子的学思之路
第二节 孟子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巨变
二、“士”阶层的新变化
三、孟子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来源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 孟子伦理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
一、《孟子》七篇
二、古代经典注本
三、常见的今人译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孟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人禽之别: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一、人是道德的存在
二、人是伦理关系的存在
三、人是精神的存在
第二节 性善论:人为什么有道德
一、四个辩题
二、人性善的终极依据:道德何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孟子的人伦论
第一节 孟子人伦思想之源
一、从《尚书》、《左传》到孔子
二、儒家人伦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孟子的人伦思想
一、五伦的提出
二、从明人伦到重教化的逻辑展开
三、对人伦道德冲突的处理和主张
四、五伦的思想史意义和恒久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孟子的义利论
第一节 孟子义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何必曰利
二、制民之产
三、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
四、取于民有制
第二节 孟子义利论的总体特点及评价
一、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价值导向
二、约束君王的政治伦理意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孟子的王道仁政论
第一节 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
一、“不忍人之心”何以可能
二、“不忍人之政”何以必要
第二节 民:王道仁政构想中的重要因素
一、民为邦本: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的重民思想
三、施仁政于民:孟子民本观的伟大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孟子的德性修养论
第一节 成善的可能性论证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存心、养性、事天
第二节 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
一、牛山之木:应然的“善”是如何丧失的
二、人爵与天爵:道德修养必要性的论证
第三节 “养”与“求”:孟子的修养方法
一、养心与养气
二、求放心
第四节 孟子的理想人格
一、圣人与君子
二、“大丈夫”
三、“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孟子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审视
第一节 孟学在历史中的沉浮
一、董仲舒对孟子人性论的批评
二、韩愈对孟子的推崇
三、孟子在宋代的尊荣
四、朱元璋对孟子的贬抑
第二节 孟子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审视
一、历史地位
二、当代审视
三、兼论对待中华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在逻辑[J]. 蓝法典. 孔子研究. 2016(02)
[2]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J]. 陈乔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3]论子思与孟子之思想统续[J]. 朱松美. 东岳论丛. 2015(05)
[4]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进路与义理架构[J]. 杨少涵. 哲学研究. 2015(02)
[5]孟子哲学的三个面向及其对儒学之塑形意义[J]. 丁为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6]“怵惕之心”何以不是“仁之端”——孟子同情理论的内在逻辑[J]. 陆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7]先义后仁:儒家仁义的现代转换——与西方正义相比较[J]. 晁乐红,龚浩宇. 伦理学研究. 2014(06)
[8]“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研究述略[J]. 韩振华. 文史知识. 2014(08)
[9]告子人性论辨析[J]. 黄启祥. 伦理学研究. 2014(03)
[10]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之心”——兼与周海春先生商榷[J]. 廖晓炜. 道德与文明. 2014(01)
博士论文
[1]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 董祥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 辛田.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 戴兆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论孟子士的精神[D]. 周元侠.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56042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人论世——孟子其人、其时与其书
第一节 孟子生平及其学思之路
一、孟子其人
二、孟子的学思之路
第二节 孟子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巨变
二、“士”阶层的新变化
三、孟子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来源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 孟子伦理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
一、《孟子》七篇
二、古代经典注本
三、常见的今人译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孟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人禽之别: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一、人是道德的存在
二、人是伦理关系的存在
三、人是精神的存在
第二节 性善论:人为什么有道德
一、四个辩题
二、人性善的终极依据:道德何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孟子的人伦论
第一节 孟子人伦思想之源
一、从《尚书》、《左传》到孔子
二、儒家人伦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孟子的人伦思想
一、五伦的提出
二、从明人伦到重教化的逻辑展开
三、对人伦道德冲突的处理和主张
四、五伦的思想史意义和恒久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孟子的义利论
第一节 孟子义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何必曰利
二、制民之产
三、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
四、取于民有制
第二节 孟子义利论的总体特点及评价
一、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价值导向
二、约束君王的政治伦理意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孟子的王道仁政论
第一节 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
一、“不忍人之心”何以可能
二、“不忍人之政”何以必要
第二节 民:王道仁政构想中的重要因素
一、民为邦本: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的重民思想
三、施仁政于民:孟子民本观的伟大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孟子的德性修养论
第一节 成善的可能性论证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存心、养性、事天
第二节 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
一、牛山之木:应然的“善”是如何丧失的
二、人爵与天爵:道德修养必要性的论证
第三节 “养”与“求”:孟子的修养方法
一、养心与养气
二、求放心
第四节 孟子的理想人格
一、圣人与君子
二、“大丈夫”
三、“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孟子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审视
第一节 孟学在历史中的沉浮
一、董仲舒对孟子人性论的批评
二、韩愈对孟子的推崇
三、孟子在宋代的尊荣
四、朱元璋对孟子的贬抑
第二节 孟子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审视
一、历史地位
二、当代审视
三、兼论对待中华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在逻辑[J]. 蓝法典. 孔子研究. 2016(02)
[2]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J]. 陈乔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3]论子思与孟子之思想统续[J]. 朱松美. 东岳论丛. 2015(05)
[4]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进路与义理架构[J]. 杨少涵. 哲学研究. 2015(02)
[5]孟子哲学的三个面向及其对儒学之塑形意义[J]. 丁为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6]“怵惕之心”何以不是“仁之端”——孟子同情理论的内在逻辑[J]. 陆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7]先义后仁:儒家仁义的现代转换——与西方正义相比较[J]. 晁乐红,龚浩宇. 伦理学研究. 2014(06)
[8]“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研究述略[J]. 韩振华. 文史知识. 2014(08)
[9]告子人性论辨析[J]. 黄启祥. 伦理学研究. 2014(03)
[10]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之心”——兼与周海春先生商榷[J]. 廖晓炜. 道德与文明. 2014(01)
博士论文
[1]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 董祥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 辛田.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 戴兆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论孟子士的精神[D]. 周元侠.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56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5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