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礼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23:42
《论语》中有若干篇章,因涉及先秦古礼而导致文意晦涩难懂,或出现歧义。其中有《八佾》篇的“告朔”礼和“主皮”含义的争论,以及《述而》篇的“祷疾”仪式和《阳货》篇的“三年丧”之争论,颇为典型。“告朔”礼在先秦是一种很重要的礼。“告朔”礼的顺利施行,能使全国政令、时令修备,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但“告朔”礼从鲁文公开始遭到破坏,其后渐废而不行。“告朔”不仅是天子权威的象征,更是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孔子希望可以保存“告朔”礼。“主皮”的含义随着先秦射礼的发展,而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才会在《周礼》和《仪礼》中出现不同的解释。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礼射的教育,强调其中德性的重要,寓德于射。把原来只有贵族可以参加的礼射普及到社会下层。“祷疾”是先秦社会各阶层通行的一种很普遍的仪式典礼。它流行的背后正体现了时人对鬼神力量的崇信。孔子虽然不迷信鬼神的庇佑,注重自身德性的修养,但囿于社会现实,他从俗并不排斥祷疾同鬼神祭祀,并在其中强调“孝、弟、忠、信”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将“德”的观念传递给普通民众。“三年丧”到了春秋末年,其实行在社会上已难以为继,孔子却仍旧坚持,并在其中强调对已故亲人的爱敬之心...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的回顾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告朔”考
2.1 “告朔”礼的具体内容
2.2 闰月是否当行告朔礼
2.3 告朔礼与鲁文公的关系
3 “主皮”考
3.1 “主皮”含义在《仪礼》和《周礼》中的不同解释
3.2 问题的澄清
3.3 《论语》中“主皮”含义的理解
4 “祷疾”考
4.1 春秋时代不同文化阶层鬼神信仰观念分析
4.2 孔子鬼神观念辨析
4.3 孔子对待“祷疾”仪式的高明之处
5 “三年丧”考
5.1 略论“三年丧”在春秋时期的发展状况
5.2 孔子师徒关于“三年丧”争论的实质
5.3 儒家对“三年丧”的整齐与创新
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卜辞所见商王田猎的过程、礼俗及方法[J]. 刘桓. 考古学报. 2009(03)
[2]禳灾与祈福:周代祷辞与信仰观念研究[J]. 罗新慧. 历史研究. 2008(05)
[3]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孔子礼学思想特色[J]. 陈豪珣. 理论界. 2008(04)
[4]心安,还是理得?——从《论语》的一则对话解读儒家对道德的理解[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7(10)
[5]从郑玄、王肃的丧期之争看经典与社会的互动[J]. 张焕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6]祷疾仪式的主要仪节[J]. 贾海生. 北方论丛. 2006(04)
[7]从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射礼[J]. 宋镇豪. 中国历史文物. 2006(01)
[8]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J]. 方光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9]“三不欺”:古代从政风格臆解[J]. 孙家洲,张忠炜. 理论学刊. 2005(07)
[10]郭店儒简之礼学——兼与孔子礼学比较[J]. 陆建华. 哲学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汉代丧礼研究[D]. 范志军.郑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孔子礼学思想的哲学诠释及其政治文化意义[D]. 赵炎峰.河南大学 2007
[2]引仁入礼[D]. 王林萍.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1644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的回顾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告朔”考
2.1 “告朔”礼的具体内容
2.2 闰月是否当行告朔礼
2.3 告朔礼与鲁文公的关系
3 “主皮”考
3.1 “主皮”含义在《仪礼》和《周礼》中的不同解释
3.2 问题的澄清
3.3 《论语》中“主皮”含义的理解
4 “祷疾”考
4.1 春秋时代不同文化阶层鬼神信仰观念分析
4.2 孔子鬼神观念辨析
4.3 孔子对待“祷疾”仪式的高明之处
5 “三年丧”考
5.1 略论“三年丧”在春秋时期的发展状况
5.2 孔子师徒关于“三年丧”争论的实质
5.3 儒家对“三年丧”的整齐与创新
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卜辞所见商王田猎的过程、礼俗及方法[J]. 刘桓. 考古学报. 2009(03)
[2]禳灾与祈福:周代祷辞与信仰观念研究[J]. 罗新慧. 历史研究. 2008(05)
[3]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孔子礼学思想特色[J]. 陈豪珣. 理论界. 2008(04)
[4]心安,还是理得?——从《论语》的一则对话解读儒家对道德的理解[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7(10)
[5]从郑玄、王肃的丧期之争看经典与社会的互动[J]. 张焕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6]祷疾仪式的主要仪节[J]. 贾海生. 北方论丛. 2006(04)
[7]从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射礼[J]. 宋镇豪. 中国历史文物. 2006(01)
[8]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J]. 方光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9]“三不欺”:古代从政风格臆解[J]. 孙家洲,张忠炜. 理论学刊. 2005(07)
[10]郭店儒简之礼学——兼与孔子礼学比较[J]. 陆建华. 哲学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汉代丧礼研究[D]. 范志军.郑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孔子礼学思想的哲学诠释及其政治文化意义[D]. 赵炎峰.河南大学 2007
[2]引仁入礼[D]. 王林萍.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1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8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