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初探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论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2-01-11 20:21
  若是要对马克思国家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那么对黑格尔国家理论的解读就是绕不开的前提。《法哲学原理》在西方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孕育而生,它承载着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大多数内容,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黑格尔在文中提出了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决定私有财产等一系列的理论,旨在维护普鲁士政权的统治,为其摇旗呐喊。黑格尔利用他的国家理论体系意图重新铸造新的伦理体系,马克思对此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在不同时期,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出现正是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转折点。在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因为对“物质利益的困惑”,在克罗茨纳赫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借用费尔巴哈“主客颠倒方法”揭示了黑格尔国家观实质上是一种泛逻辑神秘主义。马克思不仅对黑格尔的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等思想进行了批判,而且在批判的过程中展现了其富有创造性的思想。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论的批判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历史观过渡到唯物主义历史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体现出的这些可贵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民主进程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的国家理论
    2.1 《法哲学原理》问世的思想背景
        2.1.1 旧伦理体系的瓦解
        2.1.2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2 黑格尔的国家观念及其本质
        2.2.1 分析国家的产生
        2.2.2 国家理性
        2.2.3 国家职能
第三章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国家理论的起因及理论基础
    3.1 批判的起因:物质利益的困惑
    3.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
        3.2.1 克罗茨纳赫时期的理论研究
        3.2.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
第四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4.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4.1.1 市民社会概念的不同内涵
        4.1.2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4.1.3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念的提出
    4.2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内部制度本身”的批判
        4.2.1 马克思重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4.2.2 马克思揭示私有财产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
        4.2.3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所推崇的君主立宪制度
    4.3 马克思对黑格尔泛逻辑神秘主义的批判
        4.3.1 泛逻辑神秘主义在《法哲学原理》中的体现
        4.3.2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泛逻辑神秘主义”所取得的进步
第五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批判的意义
    5.1 理论意义
    5.2 现实意义
        5.2.1 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借鉴意义
        5.2.2 马克思人民主权和民主法治思想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马克思学者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新观点[J]. 鲁克俭.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01)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意义新探[J]. 郭丽兰.  河北学刊. 2008(05)
[3]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未缺失的“从前的哲学信仰”[J]. 韦继辉,潘惠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4]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重要铺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历史地位新论[J]. 王东,郭丽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5]异化的扬弃: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J]. 朱学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6]“费尔巴哈派”与“中间环节”的再审视[J]. 张云阁.  理论探讨. 2007(03)
[7]马克思如何改造了费尔巴哈[J]. 高永强,殷雅辉,楚颖惠.  求实. 2006(S2)
[8]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重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J]. 陶富源.  高校理论战线. 2006(12)
[9]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关系新探[J]. 徐晓风,张艳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12)
[10]马克思国家观的三大理论创新[J]. 刘军.  河北学刊. 2006(06)



本文编号:3583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83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2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