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6 06:52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文本,力图较为完整系统地梳理亚里士多德的羞耻思想,并进一步揭示其现代价值。本文在对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羞耻”与“善恶”关系考察基础之上,从存在本体论维度揭示羞耻本质。羞耻以善为规定,是因善在心中而对恶的恐惧。羞耻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特点。羞耻作为一种德性具有条件性。只有知羞耻才能使人灵魂安宁、人格完善,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羞耻"一般概念分析
一、什么是"羞耻"
1、"羞耻"定义
2、"羞耻"与"善"、"恶"
二、羞耻与光荣
1、"羞耻"与称赞
2 "羞耻"与荣誉
三、羞耻的多样性
1、羞耻的分类
2 羞耻的层次
3、羞耻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第二章 作为德性的"羞耻"
一、"羞耻"与德性
1、"羞耻"作为道德德性
2、"羞耻"成为德性的条件
二 "知羞耻"与健康人格
1、"耻感"与人禽之辨
2、羞耻作为健康人格与主体的自由选择
三、作为手段善的"羞耻"
1、"知羞耻"与恐惧、自律、他律
2、"知羞耻"与快乐、痛苦
第三章 "羞耻"与好的生活
一、羞耻与道德行为选择
1、"羞耻"与主体自由能力
2、"羞耻"与道德行为的他律
3、"羞耻"与道德行为的自律
二、羞耻与中庸生活
1 "羞耻"的适度
2 "羞耻":财富与幸福生活的背离
三、心灵平静:幸福与财富的统一
尾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恶”是什么——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J]. 刘飞.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情感主义及其当代意义[J]. 周枫. 哲学研究. 2007(01)
[3]论荣辱心[J]. 韩东屏. 人文杂志. 2007(01)
[4]论道德情感对道德理性与道德意志的驱动[J]. 任德新,张芊. 南京社会科学. 2006(12)
[5]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6(12)
[6]德性和恶都是出于意愿——论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批评[J]. 宋友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2)
[7]人自身和谐发展语境下的孔子人性论[J]. 马恒民. 道德与文明. 2006(06)
[8]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J]. 宋三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9]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J]. 李景林. 中国哲学史. 2006(04)
[10]荣辱观的伦理底蕴[J]. 李英粉,邹效维. 学术交流. 2006(11)
本文编号:3592156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羞耻"一般概念分析
一、什么是"羞耻"
1、"羞耻"定义
2、"羞耻"与"善"、"恶"
二、羞耻与光荣
1、"羞耻"与称赞
2 "羞耻"与荣誉
三、羞耻的多样性
1、羞耻的分类
2 羞耻的层次
3、羞耻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第二章 作为德性的"羞耻"
一、"羞耻"与德性
1、"羞耻"作为道德德性
2、"羞耻"成为德性的条件
二 "知羞耻"与健康人格
1、"耻感"与人禽之辨
2、羞耻作为健康人格与主体的自由选择
三、作为手段善的"羞耻"
1、"知羞耻"与恐惧、自律、他律
2、"知羞耻"与快乐、痛苦
第三章 "羞耻"与好的生活
一、羞耻与道德行为选择
1、"羞耻"与主体自由能力
2、"羞耻"与道德行为的他律
3、"羞耻"与道德行为的自律
二、羞耻与中庸生活
1 "羞耻"的适度
2 "羞耻":财富与幸福生活的背离
三、心灵平静:幸福与财富的统一
尾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恶”是什么——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J]. 刘飞.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情感主义及其当代意义[J]. 周枫. 哲学研究. 2007(01)
[3]论荣辱心[J]. 韩东屏. 人文杂志. 2007(01)
[4]论道德情感对道德理性与道德意志的驱动[J]. 任德新,张芊. 南京社会科学. 2006(12)
[5]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6(12)
[6]德性和恶都是出于意愿——论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批评[J]. 宋友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2)
[7]人自身和谐发展语境下的孔子人性论[J]. 马恒民. 道德与文明. 2006(06)
[8]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J]. 宋三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9]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J]. 李景林. 中国哲学史. 2006(04)
[10]荣辱观的伦理底蕴[J]. 李英粉,邹效维. 学术交流. 2006(11)
本文编号:3592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9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