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19:22
《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是戴震自信已经获得孟子的真意之后而写成的一部著作。然而事实上,《孟子》成书之后,由于语境的改变,其已获得了独立性,因而读者已不再可能获得孟子的原意。在此前提下,本文将要探讨戴震是如何诠释《孟子》,及其对《孟子》进行诠释的最终根据。后世的读者在诠释具有独立性的文本时,就必然会涉及到诠释的方法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戴震在诠释《孟子》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即语言诠释方法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的方法,继而本文分别地探讨了戴震之所以采取这两种方法的原因,以及这两种诠释方法在《孟子字义疏证》中的表现。关于戴震是如何运用语言诠释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的方法来对《孟子》进行解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戴震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说明戴震是如何运用语言诠释的方法将孟子的从心善以言性善的“性善论”诠释为“心知之自然”,以及戴震是如何运用个人心路历程的诠释方法将孟子的“复其初”诠释为是一个不断对事物之理进行认识的过程。戴震孟学思想的形成固然依赖于其对《孟子》进行诠释的方法,但问题是诠释方法本身是否具有独立性,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通过分析戴震运用语言诠释的方法对“天理”和“形而上”...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
第二节 什么是儒家经典
第三节 《孟子》成为经典的历程
第二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方法
第一节 语言诠释
一、采用语言诠释方法的原因
二、语言诠释方法的表现
第二节 个人心路历程的诠释
一、采取个人心路历程诠释的原因
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的表现
第三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自然观
第二节 人性论
第三节 认识论
第四节 道德论
第五节 戴震学说的评价
第四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方法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方法
一、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思想形成结果的分析
第二节 思想为方法的根本
一、语言诠释方法的反思
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方法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本体论诠释学到经典诠释学[J]. 潘德荣. 河北学刊. 2009(02)
[2]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J]. 吴根友. 中国哲学史. 2009(01)
[3]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2)
[4]论戴震的治学方法[J]. 徐玲英.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5]“轿夫”和“大人”——戴震的考据学与义理之学[J]. 王智汪. 兰州学刊. 2007(04)
[6]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J]. 王杰. 现代哲学. 2006(01)
[7]从方法论看戴震的训诂研究[J]. 娄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8]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J]. 吴根友. 哲学研究. 2004(11)
[9]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J]. 潘德荣.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4)
[10]训诂与义理:中国传统释义学的两难选择——戴震的释义理论及其所反映的问题[J]. 娄毅. 中国哲学史. 2004(01)
本文编号:3595298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
第二节 什么是儒家经典
第三节 《孟子》成为经典的历程
第二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方法
第一节 语言诠释
一、采用语言诠释方法的原因
二、语言诠释方法的表现
第二节 个人心路历程的诠释
一、采取个人心路历程诠释的原因
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的表现
第三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自然观
第二节 人性论
第三节 认识论
第四节 道德论
第五节 戴震学说的评价
第四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方法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方法
一、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思想形成结果的分析
第二节 思想为方法的根本
一、语言诠释方法的反思
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方法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本体论诠释学到经典诠释学[J]. 潘德荣. 河北学刊. 2009(02)
[2]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J]. 吴根友. 中国哲学史. 2009(01)
[3]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2)
[4]论戴震的治学方法[J]. 徐玲英.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5]“轿夫”和“大人”——戴震的考据学与义理之学[J]. 王智汪. 兰州学刊. 2007(04)
[6]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J]. 王杰. 现代哲学. 2006(01)
[7]从方法论看戴震的训诂研究[J]. 娄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8]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J]. 吴根友. 哲学研究. 2004(11)
[9]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J]. 潘德荣.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4)
[10]训诂与义理:中国传统释义学的两难选择——戴震的释义理论及其所反映的问题[J]. 娄毅. 中国哲学史. 2004(01)
本文编号:3595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9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