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视阈下“恶”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11:53
善恶问题,不仅涉及主体自我认识之分辨抉择,同时也是直承生命向道之切己追问,是融铸于身心性命、实现自我之道德建立乃至构筑普遍理则所必然应予重视的问题。由于善恶问题本身的交困及其视域迁随流转的繁难,以致善恶问题在不同的认识视野中呈显出差异与同一的融合,即在不同的认识情境下始终质含着善恶“存在”的前提以及去恶向善的“价值”归宿,意味着善恶问题不止于作为关切人之己身的基本情理认知,更作为形上道德而成为普遍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关怀。在善恶对举的关系之中,“善”虽作为人的“应然”理则与构想,然又无法忽视“实然”所存之“恶”的现实窒碍,故在“应然”与“实然”的对垒中,务须实落于人之主体自觉,在切记自反、克己用功的性命实践工夫中,建立起基本的道德设准和伦理原则。从阳明心学的场域和视野来探讨“恶”的问题,并针对“恶”之歧出、迁流及其造端变化予以展开,可以直观认识到“恶”在阳明心学中的边界及地位。需要注意的是,阳明心学对于“恶”的问题关切,根本立足于人己物我圆融的立场,并始终蕴含着对于儒家之“仁”的精神承继与发扬:一方面,阳明心学在对“恶”的论辩中始终坚持“仁”的精神导向,以求“仁”作为根本价值旨归;另一方面...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恶”的界定和演化
第一节 “恶”的存在与规定
第二节 “恶”的历史嬗变
第二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一节 心体无恶
第二节 心为主宰
第三节 心体偏失
第三章 意动有“恶”
第一节 意——心物感应
第二节 当体即是
第三节 私意萌动
第四章 良知知“恶”
第一节 良知昭明灵觉
第二节 良知与知识之辨
第三节 良知陷溺
第五章 去“恶”工夫
第一节 “诚意”——戒惧慎独
第二节 “致知”——惟精惟一
第三节 “正心”——见悟心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养论意义下禅学的“明心见性”与心学的“知行合一”[J]. 王能昌,徐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5)
[2]论王阳明悟道弘道的心路历程[J]. 王路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3]王阳明关于“动静”的几种用法——从工夫面向的视角来看[J]. 赖区平. 船山学刊. 2016(05)
[4]阳明“无善无恶”到“有善有恶”之宇宙生成论阐释[J]. 贾庆军,李靖.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03)
[5]惡之來源與去惡成善——朱熹與王陽明之比較[J]. 李瑄. 新国学. 2015(02)
[6]熊十力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解读和批评[J]. 张庆熊.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7]为善去恶亦良知——对王阳明良知观念的整体性解读[J]. 解本远. 中国哲学史. 2014(03)
[8]“心外无物”:从存在论到意义建构[J]. 陈少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1)
[9]道统、功夫与学派之间——“心学”义再研[J]. 冯国栋. 哲学研究. 2013 (07)
[10]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J]. 许朝阳. 周易研究. 2013(04)
本文编号:3616958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恶”的界定和演化
第一节 “恶”的存在与规定
第二节 “恶”的历史嬗变
第二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一节 心体无恶
第二节 心为主宰
第三节 心体偏失
第三章 意动有“恶”
第一节 意——心物感应
第二节 当体即是
第三节 私意萌动
第四章 良知知“恶”
第一节 良知昭明灵觉
第二节 良知与知识之辨
第三节 良知陷溺
第五章 去“恶”工夫
第一节 “诚意”——戒惧慎独
第二节 “致知”——惟精惟一
第三节 “正心”——见悟心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养论意义下禅学的“明心见性”与心学的“知行合一”[J]. 王能昌,徐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5)
[2]论王阳明悟道弘道的心路历程[J]. 王路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3]王阳明关于“动静”的几种用法——从工夫面向的视角来看[J]. 赖区平. 船山学刊. 2016(05)
[4]阳明“无善无恶”到“有善有恶”之宇宙生成论阐释[J]. 贾庆军,李靖.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03)
[5]惡之來源與去惡成善——朱熹與王陽明之比較[J]. 李瑄. 新国学. 2015(02)
[6]熊十力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解读和批评[J]. 张庆熊.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7]为善去恶亦良知——对王阳明良知观念的整体性解读[J]. 解本远. 中国哲学史. 2014(03)
[8]“心外无物”:从存在论到意义建构[J]. 陈少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1)
[9]道统、功夫与学派之间——“心学”义再研[J]. 冯国栋. 哲学研究. 2013 (07)
[10]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J]. 许朝阳. 周易研究. 2013(04)
本文编号:3616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1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