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伯纳德.威廉姆斯的真理观
发布时间:2022-02-16 16:39
哲学开始于对真理的追求,这一追求伴随哲学发展的始终。哲学史上对真理的探讨从未间断,但探讨方式却经历了若干变迁,每一种有代表性的真理理论都凝结着若干对“真”这种观念的深刻认识。当代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对这些问题有过一些深入、精微而又颇具洞察力的研究,他突破了以往在对“真”的分析中把认识论上的真与伦理学中的真区别对待、分开探讨的作法,通过对一些基础概念/基本言语活动如断言、信念等与“真”相关联的方式,以及断言与信念、断言与许诺等言语活动的相似点与不同点的考察,阐述了真是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观念,并且揭示了“真”与“真诚”这两种观念在最基本的言语活动—断言中就是联系在一起的。诚实的断言是对信念的自发表达,虚假的断言则或者是在内容方面的虚假,或者是断言行为方面的虚假,并且就对诚实的考察而言,这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可见,离开真(Truth)与真诚(Truthfulness)来分析断言、信念等概念或言语行为是不可能的;同样的,离开真诚(Truthfulness)来探讨真(Truth)或者脱离真(Truth)来探讨真诚(Truthfulness)都是不够充分的。这也意味着断言对真的涉及是内在于...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何谓真
一、“Truth”的翻译问题
二、真之不可定义性
三、真理观种种
(一) 几种代表性的真理观
(二) 真值与真值函项
四、对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的批评
(一) 塔尔斯基的真理语义论
(二) 威廉姆斯对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的评价
五、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反驳
(一) 实用主义真理观
(二) 最低限度真理理论是极端的实用主义观点
(三) 最低限度真理理论与还原论
(四) 威廉姆斯对还原论的批评
第二章 真与断言
一、断言行为与断言内容
(一) 达米特对断言内容与断言行为的看法
(二) 威廉姆斯论断言内容与断言行为
二、诚实的断言与不诚实的断言
(一) 刘易斯约定
(二) 塞尔的断言准备条件
三、断言与真诚
(一) 一种内在关系
(二) 断言与许诺
(三) 真诚不只是一种态度
第三章 真与信念
一、信念与断言
(一) 信念的虚假与断言的虚假
(二) 断言与信念的表达
二、获得信念的方式
(一) 真与权威
(二) 帕斯卡尔的赌博论证
第四章 真与真诚
一、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
二、真诚的引入
三、真诚与本真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威廉姆斯的著作
二、英文文献
三、中文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悲剧与正义——纪念伯纳德·威廉姆斯[J]. M.纽斯鲍姆,唐文明. 世界哲学. 2007(04)
[2]什么是客观性?[J]. T.内格尔,姚大志. 世界哲学. 2003(03)
[3]分析哲学与变革的哲学[J]. R.罗蒂,杨富斌. 世界哲学. 2003(03)
[4]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J]. R.罗蒂,韩东晖. 世界哲学. 2003(03)
本文编号:3628299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何谓真
一、“Truth”的翻译问题
二、真之不可定义性
三、真理观种种
(一) 几种代表性的真理观
(二) 真值与真值函项
四、对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的批评
(一) 塔尔斯基的真理语义论
(二) 威廉姆斯对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的评价
五、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反驳
(一) 实用主义真理观
(二) 最低限度真理理论是极端的实用主义观点
(三) 最低限度真理理论与还原论
(四) 威廉姆斯对还原论的批评
第二章 真与断言
一、断言行为与断言内容
(一) 达米特对断言内容与断言行为的看法
(二) 威廉姆斯论断言内容与断言行为
二、诚实的断言与不诚实的断言
(一) 刘易斯约定
(二) 塞尔的断言准备条件
三、断言与真诚
(一) 一种内在关系
(二) 断言与许诺
(三) 真诚不只是一种态度
第三章 真与信念
一、信念与断言
(一) 信念的虚假与断言的虚假
(二) 断言与信念的表达
二、获得信念的方式
(一) 真与权威
(二) 帕斯卡尔的赌博论证
第四章 真与真诚
一、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
二、真诚的引入
三、真诚与本真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威廉姆斯的著作
二、英文文献
三、中文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悲剧与正义——纪念伯纳德·威廉姆斯[J]. M.纽斯鲍姆,唐文明. 世界哲学. 2007(04)
[2]什么是客观性?[J]. T.内格尔,姚大志. 世界哲学. 2003(03)
[3]分析哲学与变革的哲学[J]. R.罗蒂,杨富斌. 世界哲学. 2003(03)
[4]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J]. R.罗蒂,韩东晖. 世界哲学. 2003(03)
本文编号:3628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2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