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存在的意义及其向人的本质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2-02-18 17:28
虚拟存在是网络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新的存在方式,它具有不同于现实存在的新特点,这给人们的存在方式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难题。虚拟存在方式既是科技进步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研究人在网络社会中的虚拟存在方式,是“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虚拟存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虚拟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虚拟存在的产生背景及其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虚拟存在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虚拟存在和现实存在之间的矛盾,对这两种存在方式进行一定的整合,引导虚拟存在的本质向人的本质进行回归,使同时存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人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健康全面的自我,从而构造人的存在本质的整体面貌。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虚拟存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1.1 虚拟存在的内涵
1.1.1 虚拟存在是一种虚拟性、符号性的存在方式
1.1.2 虚拟存在是一种模糊性、裂变性的存在方式
1.1.3 虚拟存在是一种构造性、全球性的存在方式
1.2 虚拟存在的表现形式
1.2.1 赛博族是虚拟存在的后现代存在主体
1.2.2 虚拟存在改变了人的世界图景、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
1.2.3 虚拟存在导致了技术与人性的冲突以及生存的不确定性危机
第二章 虚拟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2.1 虚拟存在的基本特征
2.1.1 虚拟性
2.1.2 超时空性
2.1.3 身体不在场性
2.2 虚拟存在的基本内容
2.2.1 虚拟存在的基础是自由互动的网络虚拟社会
2.2.2 虚拟存在的实践方式是一种新的虚拟实践
2.2.3 虚拟存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新的网络思维
第三章 虚拟存在的形成及其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
3.1 虚拟存在的产生背景
3.1.1 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
3.1.2 从真实自我到虚拟自我
3.1.3 虚拟存在的虚实认同
3.2 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
3.2.1 虚拟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超越
3.2.2 虚拟存在不能完全取代现实存在
3.2.3 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矛盾和统一
第四章 虚拟存在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4.1 虚拟存在的本质
4.1.1 虚拟存在本质上指向一种现实的意义性关系
4.1.2 虚拟存在需要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文明的支撑
4.1.3 虚拟存在是要建构“意义性”的精神家园
4.2 虚拟存在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4.2.1 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现实本质
4.2.2 虚拟存在是人的类本质的虚拟化
4.2.3 虚拟人的虚拟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践在虚拟性上的分化与融通[J]. 周甄武,余洁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3)
[2]在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J]. 吴宁. 天津社会科学. 2001(04)
[3]虚拟实在论[J]. 张怡. 哲学研究. 2001(06)
[4]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J]. 章铸,吴志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5]论虚拟技术对人类认识的影响[J]. 胡敏中,贺明生.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2)
[6]网络问题的哲学断想[J]. 唐少杰. 学海. 2000(06)
[7]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J]. 陈志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04)
[8]科学实验的新形式──计算机实验[J]. 林夏水. 哲学研究. 1998(08)
本文编号:3631248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虚拟存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1.1 虚拟存在的内涵
1.1.1 虚拟存在是一种虚拟性、符号性的存在方式
1.1.2 虚拟存在是一种模糊性、裂变性的存在方式
1.1.3 虚拟存在是一种构造性、全球性的存在方式
1.2 虚拟存在的表现形式
1.2.1 赛博族是虚拟存在的后现代存在主体
1.2.2 虚拟存在改变了人的世界图景、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
1.2.3 虚拟存在导致了技术与人性的冲突以及生存的不确定性危机
第二章 虚拟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2.1 虚拟存在的基本特征
2.1.1 虚拟性
2.1.2 超时空性
2.1.3 身体不在场性
2.2 虚拟存在的基本内容
2.2.1 虚拟存在的基础是自由互动的网络虚拟社会
2.2.2 虚拟存在的实践方式是一种新的虚拟实践
2.2.3 虚拟存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新的网络思维
第三章 虚拟存在的形成及其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
3.1 虚拟存在的产生背景
3.1.1 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
3.1.2 从真实自我到虚拟自我
3.1.3 虚拟存在的虚实认同
3.2 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
3.2.1 虚拟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超越
3.2.2 虚拟存在不能完全取代现实存在
3.2.3 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矛盾和统一
第四章 虚拟存在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4.1 虚拟存在的本质
4.1.1 虚拟存在本质上指向一种现实的意义性关系
4.1.2 虚拟存在需要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文明的支撑
4.1.3 虚拟存在是要建构“意义性”的精神家园
4.2 虚拟存在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4.2.1 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现实本质
4.2.2 虚拟存在是人的类本质的虚拟化
4.2.3 虚拟人的虚拟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践在虚拟性上的分化与融通[J]. 周甄武,余洁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3)
[2]在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J]. 吴宁. 天津社会科学. 2001(04)
[3]虚拟实在论[J]. 张怡. 哲学研究. 2001(06)
[4]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J]. 章铸,吴志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5]论虚拟技术对人类认识的影响[J]. 胡敏中,贺明生.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2)
[6]网络问题的哲学断想[J]. 唐少杰. 学海. 2000(06)
[7]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J]. 陈志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04)
[8]科学实验的新形式──计算机实验[J]. 林夏水. 哲学研究. 1998(08)
本文编号:3631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3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