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2-02-22 12:30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仁义”思想的形成,不仅是一个由“仁”、“义”到“仁义”的进程,而且也是儒家早期人性论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对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作一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仁义”思想的内涵,而且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孟子“仁义”思想的形成在儒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字源学与哲理诠释两种研究方法,试图对儒家经典文献《诗经》、《尚书》、《左传》、《国语》、《论语》、《中庸》以及《孟子》中的仁义思想作一历史的梳理,从而厘清儒家“仁义”思想形成的脉络,探讨孟子“仁义”思想的内涵及其形成在儒学史上的意义。 “仁义”思想的形成源远流长。“仁”的观念起源于周初统治者“重德”、“敬德”的思想。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在《左传》、《国语》中,“仁”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敬谨的道德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发的“亲亲”、“爱人”等行为。“义”的观念,起源于一种表示社会等级的仪礼,象征了威严而不可侵犯的等级秩序。在《尚书》中,这种表示礼仪、法规的“义”之内涵发生了变化,“义”出现与“宜”假借与互用的情况,具有了“宜”之“应当”、“应该”等内涵,从而有了道德意...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仁”、“义”思想的起源及其演变
    (一) “仁”的起源及其演变
        1 、 “仁”的起源与基本含义
        2 、 《诗经》、《尚书》、《左传》及《国语》中“仁”的演变
    (二) “义”的起源及其演变
        1 、 “义”的起源与基本含义
        2 、 《诗经》、《尚书》、《左传》及《国语》中“义”的演变
    (三) 孔子以前“仁”与“义”的关系
二、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
    (一) 孔子的“仁”
        1 、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背景
        2 、 孔子“仁”的基本内涵
    (二) 孔子的“义”
三、 《中庸》的“仁”、“义”并举
    (一) 《中庸》“天命”与“人性”的贯通
    (二) 《中庸》“仁”、“义”思想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1 、 《中庸》“仁”与“义”的基本内涵
        2 、 《中庸》“仁”与“义”的相互关系
        3 、 子思学派的“仁内义外”说
四、 孟子“仁义”思想的形成
    (一) 孟子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
    (二)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 孟子“居仁由义”的人生实践论
结语: 孟子“仁义”思想形成的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J]. 陈来.  中国文化研究. 2002(03)
[2]“全德之名”和仁圣关系——关于“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的思考[J]. 白奚.  孔子研究. 2002(04)
[3]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再激荡——儒家文化命运的后顾与前瞻[J].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4]程朱对孔孟仁学的改造与发展[J]. 李霞.  孔子研究. 2001(06)
[5]从郭店楚简看先秦儒家的“仁内义外”说[J]. 刘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6]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2001(03)
[7]先秦儒家的义理开合与逻辑建构[J]. 颜炳罡,刘光本.  孔子研究. 2001(03)
[8]“仁”的起源探本[J]. 谢阳举.  管子学刊. 2001(01)
[9]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J]. 郭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6)
[10]“仁”字古文考辩[J]. 白奚.  中国哲学史. 2000(03)



本文编号:3639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39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7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