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墨家“利人乎即为”内涵探析——兼论儒墨行为动机的相通性

发布时间:2022-02-26 18:54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求外在的利益,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明显分歧。实则,它们具有相通性。孔子虽不计较某种行为的成败或得失,但他的人生目标明确,即主张得到重用、国家得以治理。"知其不可而为之"弱化了孔子对具体行为结果的重视,但凸显了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墨家虽处处言"利",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却未忽视个体内在的道德情感,对"义"与"兼爱"之道的秉持即为明证。至此,儒墨的行为动机得以相互沟通。 

【文章来源】:职大学报. 2020,(03)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见孔子的人生观
二、墨家以“利”为本的行为动机:由“为什么”之追问为开端的考察
三、儒墨行为动机的相通性:“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利人乎即为”的内在支撑
    (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目的性与孔子人生的目的性
    (二)墨子对道德动机的强调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吗[J]. 董楚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试论孔子学说及其性格的悲剧性[J]. 邵俊峰.  人文杂志. 2004(03)
[3]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美学意蕴[J]. 赫学颖.  晋阳学刊. 2002(03)
[4]论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构理[J]. 张爱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6(01)



本文编号:3644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44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