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的六艺论及其价值
发布时间:2022-03-10 14:48
马一浮是中国二十世纪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先驱人物一样,马一浮的思想也经历过一个由激进到保守、由西学到传统的转变。马一浮自幼受传统的熏陶,青年时亦曾壮怀激烈,去西方追求梦想,后来“知西学之弊”,继而回归传统,最终契心于儒学。马一浮的新儒学研究是以其独具特色的“六艺论”思想为代表,构建了以“六艺论”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其中包含了“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互相统摄”三方面的重要观点。马一浮论证“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真正目的,是要发掘并弘扬儒学传统之价值意蕴,进而探寻其现代意义。马一浮的“六艺论”思想对我们思考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及走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回归儒学之路
第一节 早年生活及对其思想的影响
一、家族传统对其思想的影响
二、早年神童
三、家庭的变故对其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对西学的向往
一、新学的兴起引发了浓厚兴趣
二、留学西方,寻求普遍真理
第三节 向传统的回归
一、对西学的批判
二、对中国文化的推崇
第四节 以有生之年专研六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六艺论思想研析
第一节 六艺
一、六艺之文
二、六艺之道
第二节 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一、六艺统摄中土一切学术
二、六艺统摄西来一切学术
三、六艺统摄佛学
第三节 六艺统摄于一心
第四节 六艺互相统摄
一、六艺互相统摄之命题
二、六艺互相统摄之理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艺论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六艺论的价值观
第二节 六艺论与儒学价值的重建
第三节 六艺论的现代反思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思考
二、六艺论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三、六艺论与价值系统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一浮“六艺论”初探[J]. 郑晓伟,孙金城. 铜仁学院学报. 2007(04)
[2]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始末[J]. 龚晓.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3]马一浮与熊十力的六艺论之异同[J]. 邓新文.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4]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J]. 郑大华. 中国文化研究. 2006(04)
[5]六艺精神的价值意蕴——马一浮六艺价值观概述[J]. 许宁.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6]心的澄明与物的超越——马一浮心物论思想述评[J]. 许宁.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马一浮之学及其定位问题[J]. 邓新文. 学术界. 2006(04)
[8]马一浮诗学思想简论[J]. 高迎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9]马一浮与现代新儒家[J]. 刘乐恒. 浙江社会科学. 2006(03)
[10]判教与分科: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J]. 胡晓明,刘炜.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4)
本文编号:3645816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回归儒学之路
第一节 早年生活及对其思想的影响
一、家族传统对其思想的影响
二、早年神童
三、家庭的变故对其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对西学的向往
一、新学的兴起引发了浓厚兴趣
二、留学西方,寻求普遍真理
第三节 向传统的回归
一、对西学的批判
二、对中国文化的推崇
第四节 以有生之年专研六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六艺论思想研析
第一节 六艺
一、六艺之文
二、六艺之道
第二节 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一、六艺统摄中土一切学术
二、六艺统摄西来一切学术
三、六艺统摄佛学
第三节 六艺统摄于一心
第四节 六艺互相统摄
一、六艺互相统摄之命题
二、六艺互相统摄之理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艺论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六艺论的价值观
第二节 六艺论与儒学价值的重建
第三节 六艺论的现代反思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思考
二、六艺论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三、六艺论与价值系统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一浮“六艺论”初探[J]. 郑晓伟,孙金城. 铜仁学院学报. 2007(04)
[2]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始末[J]. 龚晓.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3]马一浮与熊十力的六艺论之异同[J]. 邓新文.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4]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J]. 郑大华. 中国文化研究. 2006(04)
[5]六艺精神的价值意蕴——马一浮六艺价值观概述[J]. 许宁.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6]心的澄明与物的超越——马一浮心物论思想述评[J]. 许宁.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马一浮之学及其定位问题[J]. 邓新文. 学术界. 2006(04)
[8]马一浮诗学思想简论[J]. 高迎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9]马一浮与现代新儒家[J]. 刘乐恒. 浙江社会科学. 2006(03)
[10]判教与分科: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J]. 胡晓明,刘炜.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4)
本文编号:3645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4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