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四句教与王学分化
发布时间:2022-04-25 20:05
王阳明是明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他将自宋代以来的心学推向了极致,成为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天泉证道中提出的四句教,可以看做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概括,也是其一生的学术总结。四句教作为阳明晚年思想的发展,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四句教的提出引起了他的两位高足王畿和钱德洪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二人提出的“四无说”和“四有说”不仅成了王门的一大公案,引起王学派别的分化,而且由之衍生出来的“本体”与“工夫”、“性体”与“心体”的讨论笼罩于晚明的学术思潮之中。阳明四句教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前提与背景。关于四句教的讨论首见于有关“天泉证道”的记述中,“天泉证道”是我们了解王阳明四句教思想最基本的史料。有关“天泉证道”一事,较权威的记载有三种。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这四句教不仅是阳明致良知说落于《大学》上对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综括,而且关涉在道德主体的修养和教育中“本体”和“工夫”如何统一的问题。“无善无恶心之体”,涉及到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可看作是对心体的一种界定。“有善有恶意之动”,意谓从后天发用上来讲,本体有向善恶两方面...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阳明四句教的前提与背景
(一) 天泉证道
(二) 四句教释义
(三) 四句教在王学中的枢纽地位
二 王畿的四无说
(一) 四无说的提出
(二) 王畿对四句教的理解
(三) 对四无说的评判
三 钱德洪的四有说
(一) 四有说的提出
(二) 钱德洪对四有说的理解
(三) 对四有说的评判
四 四有说与四无说的争辩
(一) 渐修与顿悟
(二) 狂与狷
(三) 工夫所至即是本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J]. 尉利工.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2]从道德本体到存在本体——王阳明晚年本体论思想研究[J]. 陈清春. 哲学堂. 2005(00)
[3]阳明后学工夫论的演变与形态[J]. 彭国翔. 浙江学刊. 2005(01)
[4]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 江海.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4)
[5]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 钱明.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4(01)
[6]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辩[J]. 彭国翔. 现代哲学. 2004(01)
[7]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J]. 彭国翔. 哲学动态. 2003(04)
[8]王阳明道德内化思想研究[J]. 胡林英.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1)
[9]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J]. 彭国翔. 中华文化论坛. 2003(01)
[10]周海门学派归属辨[J]. 彭国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博士论文
[1]王龙溪心学思想研究[D]. 郑洪晓.山东大学 2006
[2]明代王学研究[D]. 鲍世斌.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48254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阳明四句教的前提与背景
(一) 天泉证道
(二) 四句教释义
(三) 四句教在王学中的枢纽地位
二 王畿的四无说
(一) 四无说的提出
(二) 王畿对四句教的理解
(三) 对四无说的评判
三 钱德洪的四有说
(一) 四有说的提出
(二) 钱德洪对四有说的理解
(三) 对四有说的评判
四 四有说与四无说的争辩
(一) 渐修与顿悟
(二) 狂与狷
(三) 工夫所至即是本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J]. 尉利工.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2]从道德本体到存在本体——王阳明晚年本体论思想研究[J]. 陈清春. 哲学堂. 2005(00)
[3]阳明后学工夫论的演变与形态[J]. 彭国翔. 浙江学刊. 2005(01)
[4]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 江海.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4)
[5]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 钱明.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4(01)
[6]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辩[J]. 彭国翔. 现代哲学. 2004(01)
[7]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J]. 彭国翔. 哲学动态. 2003(04)
[8]王阳明道德内化思想研究[J]. 胡林英.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1)
[9]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J]. 彭国翔. 中华文化论坛. 2003(01)
[10]周海门学派归属辨[J]. 彭国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博士论文
[1]王龙溪心学思想研究[D]. 郑洪晓.山东大学 2006
[2]明代王学研究[D]. 鲍世斌.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48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4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