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成人”思想
发布时间:2022-08-08 13:03
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是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觉解。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富有鲜明特色的人生哲学,“成人”则是贯穿孔子人生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孔子的“成人”思想是中国人最初的自我觉醒,反映了儒家学派对人、人生的独特理解和体悟。孔子对上古时代的文化传统有所继承,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在于其继承中的创新。而孔子的创新不仅源于他对历史人文精神的深刻体悟,更源于他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源于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孔子将流传已久的“成人”之礼提升为“成人”之道,试图通过成就人的道德理想人格进而建立起有利于人生的伦理规则和政治秩序。孔子语境中“人”范畴的内涵非常丰富,民人有别,人与天、命、道、德、礼、性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些决定了人想成为何等样人,如何成为那样的人。“成人之礼”历史悠久,正是孔子给这种古老的礼仪注入了丰富的精神性内容,提升出“成人之道”。而孔子的“成人之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除要求个人顺承天命、修己不止外,还要求个人去安人为政,通过人的行为规则的重塑去创建井然的秩序,所以孔子的成人之道是浑然一体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的“成人”思想奠定了整个儒学思考人生问题的基础,为孔门...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成人”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主题
(一) 哲学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
(二) 孔子哲学是人生哲学
(三) “成人”是对人之为人的反思和觉解
二、孔子“成人”思想的由来
(一) 孔子继承了“三代”文化的人文走向
(二) “礼坏乐崩”的生活现实引发了孔子的深入思考
(三) 孔子以“仁”确立了其哲学思想的“成人”主题
三、孔子“成人”思想的内容
(一) 孔子语境中“人”的观念
(二) 从“成人之礼”到“成人之道”
(三) 孔子的“成人”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四) 孔子本人对“成人”之道的践行
四、孔子“成人”思想对先秦儒家的影响
(一) 《大学》的修齐治平之道
(二) 孟子偏重于内圣的成人之道
(三) 荀子偏重于外王的成人之道
五、孔子“成人”思想的鲜明特色和现代价值
(一)注重现世和德行一体的鲜明特色
(二) 孔子“成人”思想对今人生存、生命和生活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命”义浅析[J]. 张世泰,秦平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2]道与气的哲学[J]. 李申. 哲学研究. 2005(12)
[3]“生”·“命”·“性”·“道”——对先秦人文意识嬗变的一种阐释[J]. 黄克剑. 哲学研究. 2005(06)
[4]“哲学”概念的家族相似性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问题[J].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04)
[5]“生”对儒家伦理的意义[J]. 杨清荣. 伦理学研究. 2004(02)
[6]儒学人文主义的特质[J]. 蒙培元. 湖南社会科学. 2004(01)
[7]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 李霞. 安徽大学学报. 2003(05)
[8]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J]. 高清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1)
[9]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J]. 李宗桂. 哲学研究. 1994(10)
本文编号:3671559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成人”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主题
(一) 哲学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
(二) 孔子哲学是人生哲学
(三) “成人”是对人之为人的反思和觉解
二、孔子“成人”思想的由来
(一) 孔子继承了“三代”文化的人文走向
(二) “礼坏乐崩”的生活现实引发了孔子的深入思考
(三) 孔子以“仁”确立了其哲学思想的“成人”主题
三、孔子“成人”思想的内容
(一) 孔子语境中“人”的观念
(二) 从“成人之礼”到“成人之道”
(三) 孔子的“成人”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四) 孔子本人对“成人”之道的践行
四、孔子“成人”思想对先秦儒家的影响
(一) 《大学》的修齐治平之道
(二) 孟子偏重于内圣的成人之道
(三) 荀子偏重于外王的成人之道
五、孔子“成人”思想的鲜明特色和现代价值
(一)注重现世和德行一体的鲜明特色
(二) 孔子“成人”思想对今人生存、生命和生活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命”义浅析[J]. 张世泰,秦平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2]道与气的哲学[J]. 李申. 哲学研究. 2005(12)
[3]“生”·“命”·“性”·“道”——对先秦人文意识嬗变的一种阐释[J]. 黄克剑. 哲学研究. 2005(06)
[4]“哲学”概念的家族相似性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问题[J].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04)
[5]“生”对儒家伦理的意义[J]. 杨清荣. 伦理学研究. 2004(02)
[6]儒学人文主义的特质[J]. 蒙培元. 湖南社会科学. 2004(01)
[7]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 李霞. 安徽大学学报. 2003(05)
[8]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J]. 高清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1)
[9]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J]. 李宗桂. 哲学研究. 1994(10)
本文编号:3671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7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