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泽克对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论证
发布时间:2022-08-11 14:33
意识形态理论自从特拉西创造以来,一直是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演化至今,意识形态概念变得异常复杂。齐泽克认为,在当今,不论是法国的理性主义,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认识世界,还是黑格尔、马克思的认识论,强调创造真理而非经验观察的意识形态理论已经都不合时宜了。面对当下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只有放弃传统的“知”层面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向“行”层面的理解,意识形态批判才有出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当代的学术视野里,福柯、哈贝马斯及阿尔都塞从各自的视域中探索主体的出路,然而,他们并没有解决主体的出路,反而消解了主体与主体性。齐泽克认为,只有拉康的无意识主体才能拯救今天的主体和主体性。因为崇高客体不断填补短缺的能指,主体才得以回归,主体性才会在建构中不断丰富。齐泽克从主体性的维度论证了意识形态问题,试图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重构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体。围绕这一问题,我们首先从齐泽克所谓的当代学术中两对皮影戏主角出发,阐释主体性的论证模式,将福柯的净个人主体、哈贝马斯的交往主体、阿尔都塞的伪主体以及拉康的幻想主体逐一布展,由此推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才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幻象建构欲求的主体。...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思路
第2章 主体性的论证模式
2.1 净个人主体性:福柯的解构主义论证
2.1.1 话语主体的解构
2.1.2 权力主体的解构
2.1.3 伦理主体的解构
2.2 交往主体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证
2.2.1 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
2.2.2 交往理性与主体性
2.3 伪主体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论证
2.4 幻想主体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论证
2.4.1 想象界:虚假主体
2.4.2 象征界:无意识主体
2.4.3 实在界:幻想主体
2.5 崇高客体: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
第3章 崇高客体: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3.1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重新理解
3.1.1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传统
3.1.2 非马克思主义传统
3.1.3 齐泽克重释意识形态
3.2 主体的空无: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3.2.1 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3.2.2 主体与自身分裂
3.3 主体的内化机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移情
3.3.1 认同
3.3.2 移情
3.4 意识形态的批判: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3.4.1 穿越幻象
3.4.2 质询真实
第4章 剩余快感:对主体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
4.1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
4.1.1 作为对象a的剩余快感
4.1.2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欲望的肇因
4.2 从虚假观念到主体不可能的祛蔽
4.2.1 主体的在与不在
4.2.2 主人能指: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祛蔽
4.3 从无物的拜物到无主体的迷恋
4.3.1 商品拜物:无物的拜物
4.3.2 拜物的幽灵化:无主体的迷恋
第5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之理论特征
5.1 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
5.2 意识形态的幽灵化形式
5.3 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立场
第6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的内在困境
6.1 理论的窠臼:后结构主义的路向
6.2 实践的迷失: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
第7章 余论: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7.1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逻辑谱系
7.2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7.3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幻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74837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思路
第2章 主体性的论证模式
2.1 净个人主体性:福柯的解构主义论证
2.1.1 话语主体的解构
2.1.2 权力主体的解构
2.1.3 伦理主体的解构
2.2 交往主体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证
2.2.1 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
2.2.2 交往理性与主体性
2.3 伪主体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论证
2.4 幻想主体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论证
2.4.1 想象界:虚假主体
2.4.2 象征界:无意识主体
2.4.3 实在界:幻想主体
2.5 崇高客体: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
第3章 崇高客体: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3.1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重新理解
3.1.1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传统
3.1.2 非马克思主义传统
3.1.3 齐泽克重释意识形态
3.2 主体的空无: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3.2.1 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3.2.2 主体与自身分裂
3.3 主体的内化机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移情
3.3.1 认同
3.3.2 移情
3.4 意识形态的批判: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3.4.1 穿越幻象
3.4.2 质询真实
第4章 剩余快感:对主体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
4.1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
4.1.1 作为对象a的剩余快感
4.1.2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欲望的肇因
4.2 从虚假观念到主体不可能的祛蔽
4.2.1 主体的在与不在
4.2.2 主人能指: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祛蔽
4.3 从无物的拜物到无主体的迷恋
4.3.1 商品拜物:无物的拜物
4.3.2 拜物的幽灵化:无主体的迷恋
第5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之理论特征
5.1 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
5.2 意识形态的幽灵化形式
5.3 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立场
第6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的内在困境
6.1 理论的窠臼:后结构主义的路向
6.2 实践的迷失: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
第7章 余论: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7.1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逻辑谱系
7.2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7.3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幻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74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7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