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钧仁学视域下的心学转型
发布时间:2022-10-05 14:44
泰州学派是王门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颜钧是泰州学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人物,在整个泰州学派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独特的仁学思想一方面简化儒学理论,创新实践精神,真正实现了儒学平民化,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已有跳出传统儒学的趋向,使泰州学派不断受到传统礼教的攻击,最终走向衰落。第一部分,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16世纪中叶以降,随着专制政治恶化、市民阶层兴起等诸多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学术界的关注重点由朱子学逐渐转向阳明学,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追求个体价值和欲望的平民思潮。以颜钧为代表的泰州学者积极回应这一时代需要,立足平民阶级发展平民儒学,使泰州学派迅速获得广泛支持,一度成为晚明显学。第二部分,颜钧仁学的简易本体论。仁学思想从孔子后逐渐成为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颜钧同样给予这个问题重点关注。作为阳明后学,他在心本体上沿袭阳明的思路,但在仁本体的论述上则超越了阳明的道德理性和王艮的自然良知,将自然性提高到与道德理性平行的高度,抛弃了道德本体的绝对主体地位,具有创新性,并为泰州后学所继承和发扬。同时,颜钧自称是孔孟之学的传承人,仁学思想表现出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和对孔孟仁学的复归,但...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颜钧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王学兴起与泰州学派的创立
第三节 颜钧的个人经历与师承关系
第二章 简易本体论
第一节 仁是心的本体
第二节 对孔孟儒学的复归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第三章 “放心体仁”的工夫论
第一节 “制欲非体仁”与“放心体仁”
第二节 颜钧在工夫论上的转型
第四章 以“百姓日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
第一节 颜钧的社会实践
第二节 “安身运世”的内圣外王新主张
第五章 平民儒学与精英儒学如何从对立走向调和
第一节 对颜钧仁学的评价
第二节 颜钧仁学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5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J]. 颜炳罡. 人民论坛. 2016(03)
[2]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明儒颜钧的体仁工夫论探析之一[J]. 马晓英. 中国哲学史. 2004(04)
[3]从王艮的“大成仁学”到颜钧的“大成仁道”[J]. 胡维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4]明代平民思想家颜钧的理想追求[J]. 颜学恕,颜煜开. 中国史研究. 1997(02)
[5]《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J]. 陈寒鸣. 中州学刊. 1997(03)
[6]颜山农理学思想研究[J]. 张克伟. 台州师专学报. 1997(02)
[7]明代平民儒者颜钧及其思想特色──新版《颜钧集》前言[J]. 黄宣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5(03)
[8]明代平民儒者颜钧的大中哲学[J]. 黄宣民. 哲学研究. 1995(01)
[9]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J]. 杨国荣. 南京社会科学. 1990(02)
本文编号:3685971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颜钧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王学兴起与泰州学派的创立
第三节 颜钧的个人经历与师承关系
第二章 简易本体论
第一节 仁是心的本体
第二节 对孔孟儒学的复归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第三章 “放心体仁”的工夫论
第一节 “制欲非体仁”与“放心体仁”
第二节 颜钧在工夫论上的转型
第四章 以“百姓日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
第一节 颜钧的社会实践
第二节 “安身运世”的内圣外王新主张
第五章 平民儒学与精英儒学如何从对立走向调和
第一节 对颜钧仁学的评价
第二节 颜钧仁学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5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J]. 颜炳罡. 人民论坛. 2016(03)
[2]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明儒颜钧的体仁工夫论探析之一[J]. 马晓英. 中国哲学史. 2004(04)
[3]从王艮的“大成仁学”到颜钧的“大成仁道”[J]. 胡维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4]明代平民思想家颜钧的理想追求[J]. 颜学恕,颜煜开. 中国史研究. 1997(02)
[5]《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J]. 陈寒鸣. 中州学刊. 1997(03)
[6]颜山农理学思想研究[J]. 张克伟. 台州师专学报. 1997(02)
[7]明代平民儒者颜钧及其思想特色──新版《颜钧集》前言[J]. 黄宣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5(03)
[8]明代平民儒者颜钧的大中哲学[J]. 黄宣民. 哲学研究. 1995(01)
[9]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J]. 杨国荣. 南京社会科学. 1990(02)
本文编号:3685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8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