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会通视域下的李翱心性论
发布时间:2023-02-11 14:21
在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思想格局中,儒学因缺乏心性本体论体系而不敌佛、道二教。面对中唐以后社会的全面危机及三教会通思想趋势下佛、道二教的严峻挑战,李翱一改汉唐经学重礼教、重章句注疏之学风,接过先秦儒学的心性论思想资源,吸收佛、道二教的长处重构儒学,初步建构起本体化的儒学心性论体系,促成了儒学的深刻转型。本文的主旨在于深入探讨李翱心性论对于性情问题的深刻创见,揭示李翱心性论对儒学实现的重大转向,凸显李翱心性论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论文共分七个部分。 本文的引言部分首先总结李翱思想的研究现状,点明本文的主旨。其次是揭示中唐时代儒学复兴运动的总体局限性,通过对比指出李翱心性论的基本理路。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李翱心性论形成的背景,重在揭示李翱所处的学术及社会背景。社会背景简述李翱所处中唐时代的社会动乱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全面危机,特别是儒学信仰的危机。其次是分析李翱时代的学术背景,指出三教会通趋势下佛、道二教的兴盛及其理论优势。 本文的第二部分探讨李翱的性本体论。首先,李翱承接先秦儒学的心性论思想资源,以天道性命相贯通、心与性相统一的传统思想作为其性本体论的理论根基。其次,李翱借鉴佛教本体论的...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李翱心性论产生的背景
(一) 唐王朝的社会危机
(二) 三教会通趋势下佛、道二教对儒学的挑战
二、李翱的性本体论
(一) 承接先秦儒学的心性论思想
(二) 吸纳转化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三) 借鉴道家之“道性”论内容
(四) 李翱的性本体论内容
三、李翱的“情邪”论
(一) 吸纳转化佛、道二教的情恶论思想
(二) 李翱“情邪”论的内容
四、李翱的去情复性途径
(一) 承接先秦儒学“诚明”之“尽性”思想
(二) 借鉴佛教之“止观”与“无念”的修养方法
(三) 借鉴道家主静、修心的修养功夫
(四) 李翱的去情复性途径
(五) 复性的终极人生价值期许
五、李翱心性论对儒学实现的重大转向
(一) 儒学由尊《五经》向重《易传》和《四书》经典的转向
(二) 儒学由重礼教向重心性的转向
(三) 儒学由正视情向抑情论的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40547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李翱心性论产生的背景
(一) 唐王朝的社会危机
(二) 三教会通趋势下佛、道二教对儒学的挑战
二、李翱的性本体论
(一) 承接先秦儒学的心性论思想
(二) 吸纳转化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三) 借鉴道家之“道性”论内容
(四) 李翱的性本体论内容
三、李翱的“情邪”论
(一) 吸纳转化佛、道二教的情恶论思想
(二) 李翱“情邪”论的内容
四、李翱的去情复性途径
(一) 承接先秦儒学“诚明”之“尽性”思想
(二) 借鉴佛教之“止观”与“无念”的修养方法
(三) 借鉴道家主静、修心的修养功夫
(四) 李翱的去情复性途径
(五) 复性的终极人生价值期许
五、李翱心性论对儒学实现的重大转向
(一) 儒学由尊《五经》向重《易传》和《四书》经典的转向
(二) 儒学由重礼教向重心性的转向
(三) 儒学由正视情向抑情论的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40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4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