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艾伦·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发布时间:2023-02-22 19: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和灵魂。二十世纪70、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话语批判与霸权斗争。80年代中后期,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正式出场,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的强势发展使解放议程不具有可行性,历史唯物主义已经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张力。而艾伦·伍德作为反对者,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其予以回应。她力图拨开“后现代”的迷雾,致力于“回到马克思”,因为资本主义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仍具有阐释力和批判力。伍德的“重建”,从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出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对当代资本主义“离心力”的批判性思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反民主的本性。她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中,一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经济分析范式,重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伍德的“重建”实质上是依靠知识...
【文章页数】:67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伍德的生平及学术情况概要
1.3 文献研究述评
1.3.1 国内文献述评
1.3.2 国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伍德“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背景
2.1 社会背景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
2.1.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式微
2.1.3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
2.2 理论背景
2.2.1 以汤普森为代表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
2.2.2 布伦纳之“政治马克思主义”
2.2.3 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接合”理论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之“重建”
3.1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重建”
3.1.1 生产力解释偏好的有限性
3.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范式的特指性
3.1.3 基于生产关系视角的历史发展动力论
3.2 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建”
3.2.1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阐释
3.2.2 斯大林等人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形而上解读
3.2.3 伍德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构
第四章 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之“重建”
4.1 驳“阶级退却”思潮
4.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4.1.2 伍德对“阶级退却”的批判
4.1.3 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理论的捍卫
4.2 论“作为关系和过程的阶级”
4.2.1 从阶级意识到阶级形成
4.2.2 “经历”:阶级与阶级形成的中间环节
4.3 “阶级斗争的局限性”
4.3.1 阶级斗争不应仅局限于生产领域
4.3.2 “全球化”与阶级斗争的新机遇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与民主理论之“重建”
5.1 资本主义的“离心力”及其反民主本质
5.1.1 资本主义“离心力”的产生
5.1.2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5.1.3 资本主义的反民主性质
5.2 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超越
5.2.1 对后马克思主义多元激进民主的批判
5.2.2 社会主义民主是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统一
第六章 伍德“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及局限性
6.1 “重建”的理论意义
6.1.1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范式
6.1.2 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
6.2 “重建”的局限性
6.2.1 陷入了否定历史决定论的窠臼
6.2.2 割裂了唯物史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8137
【文章页数】:67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伍德的生平及学术情况概要
1.3 文献研究述评
1.3.1 国内文献述评
1.3.2 国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伍德“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背景
2.1 社会背景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
2.1.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式微
2.1.3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
2.2 理论背景
2.2.1 以汤普森为代表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
2.2.2 布伦纳之“政治马克思主义”
2.2.3 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接合”理论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之“重建”
3.1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重建”
3.1.1 生产力解释偏好的有限性
3.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范式的特指性
3.1.3 基于生产关系视角的历史发展动力论
3.2 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建”
3.2.1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阐释
3.2.2 斯大林等人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形而上解读
3.2.3 伍德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构
第四章 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之“重建”
4.1 驳“阶级退却”思潮
4.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4.1.2 伍德对“阶级退却”的批判
4.1.3 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理论的捍卫
4.2 论“作为关系和过程的阶级”
4.2.1 从阶级意识到阶级形成
4.2.2 “经历”:阶级与阶级形成的中间环节
4.3 “阶级斗争的局限性”
4.3.1 阶级斗争不应仅局限于生产领域
4.3.2 “全球化”与阶级斗争的新机遇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与民主理论之“重建”
5.1 资本主义的“离心力”及其反民主本质
5.1.1 资本主义“离心力”的产生
5.1.2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5.1.3 资本主义的反民主性质
5.2 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超越
5.2.1 对后马克思主义多元激进民主的批判
5.2.2 社会主义民主是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统一
第六章 伍德“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及局限性
6.1 “重建”的理论意义
6.1.1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范式
6.1.2 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
6.2 “重建”的局限性
6.2.1 陷入了否定历史决定论的窠臼
6.2.2 割裂了唯物史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8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4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