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儒家乐教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3-03-10 20:35
儒家乐教,即“以乐为教”。它是将乐舞作为具体途径,把施教者欲传达之道德、情感、思想、观念等,内藏于音乐之中,通过借助这种形式优美、内涵高尚,能使人喜闻乐见的雅乐,从而在无形中影响受教者内心的教化方式。乐教与礼教一体,礼乐并举、优于刑法是儒家乃至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与当下艺术理论不同,儒家极力赋予乐舞道德价值,甚至将其提升至“为邦”的高度。乐舞为何能具备道德属性?音乐何以成为教化民众乃至治理国家的工具?儒家乐教到底经历了一番怎样地发展历程?儒家乐教在现代究竟还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成为今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所必须面对及解答的问题。儒家乐教开端于孔子,并在东汉后逐渐亡逸,至唐宋时已几乎不可见。因此,以历史眼光来看,先秦与两汉时期的儒家乐教发展史,由于有着相关实践为依托,便能对今人探析以上重大问题,提供出最核心的参考意义。儒家虽由孔子创建,但部分主张却渊源有自。就乐教来说,其实在上古时期便存在类似“以乐为教”的活动。但是,上古时人对于乐教的认识,存在一个漫长地发生转变过程,此为儒家乐教思想之来源。在一开始,乐舞与部落祭祀、占卜、庆祝等活动高度统一,是部族...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第一节 儒家乐教与现代音乐教育之辨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特点(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预期创新点
第一章 由“世俗化”至“人文化”——儒家乐教的来源
第一节 “先王乐教”的悠久传统
第二节 “是谓巫风”的商代乐教
第三节 “制礼作乐”的人文运动
第四节 “喜乐之辩”的情感根基
第五节 “礼崩乐坏”的现实状态
第二章 由“人文化”至“内在化”——儒家乐教的产生
第一节 “以仁释乐”的内在转向
第二节 “抑郑崇雅”的实践运动
第三节 “以情释乐”的本原探索
第四节 “有同听焉”的共同基础
第五节 “乐斯二者”的音乐本质
第三章 由“内在化”至“礼法化”——儒家乐教的发展
第一节 “本始材朴”的自然性论
第二节 “治人之盛”的乐教观念
第三节“失礼入刑”的强制约束
第四节“天人感应”的生成理论
第五节 “应人而作”的主体意识
第四章 由“礼法化”至“神秘化”——儒家乐教的成熟
第一节 “感物而动”的生成理论
第二节 “反情和志”的乐教观念
第三节 “审乐知政”的政治情结
第四节 “天地同和”的音乐理想
第五节 “为天行气”的神秘主义
第五章 由“神秘化”至“艺术化”——儒家乐教的式微
第一节 “声无哀乐”的意义解构
第二节 “百家争鸣”的外部质疑
第三节 “重塑乐教”的后世努力
余论
第一节 儒家乐教的当代价值及复兴途径
第二节 中国特色乐论学科的成立及意义
第三节 对儒家乐教思想研究前景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58523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第一节 儒家乐教与现代音乐教育之辨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特点(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预期创新点
第一章 由“世俗化”至“人文化”——儒家乐教的来源
第一节 “先王乐教”的悠久传统
第二节 “是谓巫风”的商代乐教
第三节 “制礼作乐”的人文运动
第四节 “喜乐之辩”的情感根基
第五节 “礼崩乐坏”的现实状态
第二章 由“人文化”至“内在化”——儒家乐教的产生
第一节 “以仁释乐”的内在转向
第二节 “抑郑崇雅”的实践运动
第三节 “以情释乐”的本原探索
第四节 “有同听焉”的共同基础
第五节 “乐斯二者”的音乐本质
第三章 由“内在化”至“礼法化”——儒家乐教的发展
第一节 “本始材朴”的自然性论
第二节 “治人之盛”的乐教观念
第三节“失礼入刑”的强制约束
第四节“天人感应”的生成理论
第五节 “应人而作”的主体意识
第四章 由“礼法化”至“神秘化”——儒家乐教的成熟
第一节 “感物而动”的生成理论
第二节 “反情和志”的乐教观念
第三节 “审乐知政”的政治情结
第四节 “天地同和”的音乐理想
第五节 “为天行气”的神秘主义
第五章 由“神秘化”至“艺术化”——儒家乐教的式微
第一节 “声无哀乐”的意义解构
第二节 “百家争鸣”的外部质疑
第三节 “重塑乐教”的后世努力
余论
第一节 儒家乐教的当代价值及复兴途径
第二节 中国特色乐论学科的成立及意义
第三节 对儒家乐教思想研究前景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58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5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