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4 18:26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的主体性思想内涵进行了解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主体指的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劳动,学界关于劳动主体性问题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当前处于智能科技时代背景之下,智能科技劳动作为劳动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是对传统科技劳动的超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而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劳动者在这个社会中所创造的价值及贡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主体性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当前智能科技劳动对劳动主体性的影响,探究智能科技劳动对劳动主体性的影响、劳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劳动者内部阶层的变化,进而分析劳动主体性异化表现,最终明确消解劳动主体性异化表现的路径。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思路及创新之处,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逻辑演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三种研究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安排。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来源,分析智能科技劳动、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等相关概念及特征,并厘清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主体性思想,为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来源
2.1 智能科技劳动的界定
2.1.1 科技劳动的概念及特征
2.1.2 智能科技劳动的概念及特征
2.1.3 智能科技劳动与传统科技劳动的关系
2.2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的基本内容
2.2.1 劳动主体性的概念
2.2.2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的内涵
2.2.3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的特点
2.3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3.2 我国主要国家领导人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第3章 智能科技劳动对劳动主体性的积极影响
3.1 智能科技劳动给劳动主体带来新机遇
3.1.1 提升了劳动主体的自主性
3.1.2 增强了劳动主体的能动性
3.1.3 激发了劳动主体的创造性
3.2 智能科技劳动丰富了劳动的内涵
3.2.1 劳动主体的尊严感:促使体面劳动成为社会共识
3.2.2 劳动客体的生态性:兼具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性
3.2.3 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主体自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3.2.4 劳动结果的公平性:劳动成果补偿合理且机会公平
3.2.5 劳动价值的导向性:劳动主体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第4章 智能科技劳动推动了劳动主体关系发生变化
4.1 劳动主体的内容发生变化
4.1.1 劳动主体的生活、思维方式发生转变
4.1.2 劳动主体从人扩展到“智能机器”
4.1.3 劳动对象从现实存在到虚拟化
4.1.4 劳动主客体之间和谐共生化
4.2 劳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4.2.1 强化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4.2.2 促进了主体间的相互塑造
4.3 劳动者内部阶层的急剧变化
4.3.1 体力劳动者加速“边缘化”
4.3.2 科技劳动者日益“核心化”
第5章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异化表现及其克服路径
5.1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异化表现
5.1.1 劳动主体的道德判断依附于智能科技
5.1.2 劳动主体的自主性依附于智能科技
5.1.3 劳动主体的创造性依附于智能科技
5.2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异化的克服路径
5.2.1 提高科技劳动者的科学共同体意识
5.2.2 加强对科技劳动者的现代人文关怀
5.2.3 正确看待人与科技劳动的本质关系
5.2.4 加强科技劳动者法制保障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3769621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来源
2.1 智能科技劳动的界定
2.1.1 科技劳动的概念及特征
2.1.2 智能科技劳动的概念及特征
2.1.3 智能科技劳动与传统科技劳动的关系
2.2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的基本内容
2.2.1 劳动主体性的概念
2.2.2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的内涵
2.2.3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的特点
2.3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3.2 我国主要国家领导人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第3章 智能科技劳动对劳动主体性的积极影响
3.1 智能科技劳动给劳动主体带来新机遇
3.1.1 提升了劳动主体的自主性
3.1.2 增强了劳动主体的能动性
3.1.3 激发了劳动主体的创造性
3.2 智能科技劳动丰富了劳动的内涵
3.2.1 劳动主体的尊严感:促使体面劳动成为社会共识
3.2.2 劳动客体的生态性:兼具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性
3.2.3 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主体自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3.2.4 劳动结果的公平性:劳动成果补偿合理且机会公平
3.2.5 劳动价值的导向性:劳动主体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第4章 智能科技劳动推动了劳动主体关系发生变化
4.1 劳动主体的内容发生变化
4.1.1 劳动主体的生活、思维方式发生转变
4.1.2 劳动主体从人扩展到“智能机器”
4.1.3 劳动对象从现实存在到虚拟化
4.1.4 劳动主客体之间和谐共生化
4.2 劳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4.2.1 强化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4.2.2 促进了主体间的相互塑造
4.3 劳动者内部阶层的急剧变化
4.3.1 体力劳动者加速“边缘化”
4.3.2 科技劳动者日益“核心化”
第5章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异化表现及其克服路径
5.1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异化表现
5.1.1 劳动主体的道德判断依附于智能科技
5.1.2 劳动主体的自主性依附于智能科技
5.1.3 劳动主体的创造性依附于智能科技
5.2 智能科技劳动中劳动主体性异化的克服路径
5.2.1 提高科技劳动者的科学共同体意识
5.2.2 加强对科技劳动者的现代人文关怀
5.2.3 正确看待人与科技劳动的本质关系
5.2.4 加强科技劳动者法制保障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3769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6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