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果主义的疏离异议 ————以友谊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27 20:43
后果主义评价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只看行为有没有促成最大化好的结果。它有两种形式:如果根据行为本身直接地促成的好结果来评价行为,则为直接后果主义;如果根据与行为关联着的规则、动机或德性所产生的结果来评价行为,则为间接后果主义。总而言之,以行为结果作为评价行为道德属性的唯一依据,是后果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特征。直接后果主义遭遇了“疏离异议”。威廉斯指出,如果行为者遵循直接后果主义的道德标准,行为者就会与其自身的特殊情感和承诺,如友谊相疏离,从而“个人完整性”受到损害。后续的批评家大多依照类似的思路对后果主义进行批评。以雷尔顿为首的直接后果主义理论家通过将后果主义的正确性标准与决策程序分离这一间接策略,缓和了威廉斯等人对直接后果主义提出的疏离异议。但是,科金、奥克利提出了新的疏离异议。他们认为,雷尔顿的“反事实条件”对行为者仍然处于支配地位,友谊只能以工具性价值留于行为者的生活之中,而这不符合友谊本身具备的内在价值的特性,行为者仍然无法拥有真正的友谊。至此,直接后果主义的疏离异议也指向了间接后果主义。面对批评,一批后果主义理论家相继进行了回应。梅森重新诠释“反事实条件”,指出后果主义的终结条件适用...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后果主义概论
第一节 后果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 后果主义的核心特质
一、对内在善的承诺
二、通达内在善的进路
第三节 直接后果主义与间接后果主义
一、直接后果主义
二、间接后果主义
第二章 直接后果主义的“疏离异议”
第一节 直接后果主义的典型形式:古典功利主义
一、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
二、古典功利主义的特征
第二节 “疏离异议”原初版本
一、威廉斯对古典功利主义的批评
二、“疏离异议”的实质
三、“疏离异议”的破坏力
第三章 关于“疏离异议”的交锋
第一节 精致的直接后果主义者:雷尔顿的回应
一、疏离与道德合理性的相互证明
二、正确性标准与决策程序的分离
三、客观后果主义动机结构中的“反事实条件”
第二节 新疏离异议:科金与奥克利的批评
一、“反事实条件”下双重动机的冲突
二、关于友谊的终结论证
第三节 次优友谊:梅森的回应
一、重释“反事实条件”
二、亲友谊的性情
第四章 超越“疏离异议”
第一节 后果主义道德要求与友谊相容:卡德的回应
一、“整体目的论”下双重动机的相容
二、对科金、奥克利的质疑
三、对梅森的质疑:“有问题友谊”
四、自由移动于双重动机间的后果主义者
第二节 精致的间接后果主义者:特德斯科的再回应
一、三个层次的“疏离异议”
二、回应“有问题友谊”的挑战
三、间接后果主义与友谊的结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72818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后果主义概论
第一节 后果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 后果主义的核心特质
一、对内在善的承诺
二、通达内在善的进路
第三节 直接后果主义与间接后果主义
一、直接后果主义
二、间接后果主义
第二章 直接后果主义的“疏离异议”
第一节 直接后果主义的典型形式:古典功利主义
一、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
二、古典功利主义的特征
第二节 “疏离异议”原初版本
一、威廉斯对古典功利主义的批评
二、“疏离异议”的实质
三、“疏离异议”的破坏力
第三章 关于“疏离异议”的交锋
第一节 精致的直接后果主义者:雷尔顿的回应
一、疏离与道德合理性的相互证明
二、正确性标准与决策程序的分离
三、客观后果主义动机结构中的“反事实条件”
第二节 新疏离异议:科金与奥克利的批评
一、“反事实条件”下双重动机的冲突
二、关于友谊的终结论证
第三节 次优友谊:梅森的回应
一、重释“反事实条件”
二、亲友谊的性情
第四章 超越“疏离异议”
第一节 后果主义道德要求与友谊相容:卡德的回应
一、“整体目的论”下双重动机的相容
二、对科金、奥克利的质疑
三、对梅森的质疑:“有问题友谊”
四、自由移动于双重动机间的后果主义者
第二节 精致的间接后果主义者:特德斯科的再回应
一、三个层次的“疏离异议”
二、回应“有问题友谊”的挑战
三、间接后果主义与友谊的结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72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7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