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主体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19 09:18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主体性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先秦儒学自孔子创立始,后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基本定型。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设计与塑造,“内圣外王”一词虽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却与先秦儒家学者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模式不谋而合,因而“内圣外王之道”足以概括儒家理想人格的旨归。同时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构建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并逐渐高昂的过程,特别是春秋战国之际,以儒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不断壮大,从孔子开始人类已有了明确的个体意识,到孟子、荀子,最终实现了个体主体意识的完全觉醒。本文拟从主体性方面来具体分析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孟、荀三人对理想人格模式的设计,揭示个体主体意识在理想人格方面的自主选择和创造。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论述孔子理想人格模式之前,简略的介绍了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原始社会,物我混同,这时的人们还没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殷商之际,鬼神崇拜浓厚,人祭、人殉现象普遍,人类的主体意识缺失;西周社会,人们开始有了群体意识,但周礼的束缚使个人作为主体的个体意识还没有觉醒。从孔子开始人类有了明确的主体意识,并且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模式——君子以及最终实现途径——“修己安人”,即“内圣外王”。第二部分,介绍孟子在继承孔子“内圣”学说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模式——大丈夫。这一理想人格的提出也彰显了孟子高扬的主体意识,“舍我其谁”的霸气大大超越了孔子的个体独立意识。同时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为他的理想人格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第三部分,介绍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模式——成人。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但通过学习可以“化性起伪”;在天人观上,荀子超越了孔子、孟子对天的畏惧,“天人相分”思想的提出,又使他在主体意识发展上大大向前了一步,肯定了人“最为天下贵”的主体价值。第四部分,简要论述先秦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在培养国民的道德品质、社会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先秦儒家思想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先秦儒家 理想人格 主体意识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1
  • (一)选题背景6-7
  • (二)研究现状7-9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9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9-11
  • 一、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11-24
  • (一)君子:孔子建构的理想人格模式15-19
  • (二)为仁由己:孔子理想人格的主体性体现19-21
  • (三)修己安人:孔子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21-24
  • 二、孟子“内圣”学说的发展者24-33
  • (一)大丈夫:孟子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24-27
  • (二)舍我其谁:孟子理想人格主体意识的体现27-29
  • (三)性善论:孟子理想人格培养的基石29-33
  • 三、荀子“外王”学说的发展者33-41
  • (一)成人:荀子“全”、“粹”、“美”的理想人格33-37
  • (二)化性起伪:荀子理想人格主体意识的体现37-39
  • (三)天人相分:荀子主体意识的凸显39-41
  • 四、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当代价值41-44
  • (一)有利于培养国民高尚的道德品质41-42
  • (二)有利于培养国民的社会担当意识42
  • (三)有利于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曰美;;殷周之际德治思想构建的主体性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4年01期

2 史炳军;从主体意识的觉醒看孟子哲学的时代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主体性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8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