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良知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6 09:05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人被把握为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主体,于是形成了以主体性原则为指导的认识论传统。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将存在者与存在混为一谈,导致存在本身逐渐被人遗忘。为此,海德格尔从追问存在之意义入手,开启了自己的哲学进路。海德格尔通过将此在的存在阐述为“在世之在”为西方存在论正本清源,将“存在”彻底还原到其现象中去,让人们得以洞见其对人之存在的源初思考。“良知”是《存在与时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海德格尔借由良知之呼声,将沉湎于日常生活操劳中的此在唤回到其本真能在上去,让此在的存在从其生存上将本真的能在证实了下来。如此一来,向死存在就不再是没有亲历、不能见证的纯粹生存论上的筹划,存在之意义才在此在本真能在的这种生存变式中得到了保障。唯有通过死亡之“整体能在”与良知之“本真能在”这两种现象的聚合,才能为接下来《存在与时间》文本中“本真整体能在”之可能性奠定基础。本文以海德格尔的良知思想为主题,对其良知呼声的含义、良知之领会、良知之实现以及良知之后世评价进行分析,通过康德的良知思想与海德格尔存在论良知思想之间的比较研究,力求梳理出海德格尔良知与其所称述的流俗良知之确...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前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3.1 选题的依据
3.2 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 流俗“良知”与康德“良知”
1.1 流俗意义上的“良知”
1.1.1 生物学意义上的“良知”
1.1.2 伦理学意义上的“良知”
1.1.3 宗教神学意义上的“良知”
1.2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康德良知
1.2.1 海德格尔笔下的康德良知
1.2.2 敬重的存在体式进路
1.2.3 敬重的道德性之实
第二章 生存论“良知”之特征
2.1 呼声之沉默性
2.2 呼声之陌生性
2.3 呼声之源始性
第三章 生存论“良知”之结构
3.1 流俗意义上的“不”
3.1.1 “缺欠”的结构性本质
3.1.2 奥古斯丁之“恶”
3.1.3 “罪责”的宗教色彩
3.2 存在论意义上的“不”
3.2.1 被抛之“不”
3.2.2 筹划之“不”
3.2.3 沉沦之“不”
第四章 生存论“良知”之实现——先行的“决心”
4.1 本真能在:“决心”
4.2 决心的展开:本真的规定
4.3 本真整体能在:先行的“决心”
第五章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良知”的推进
5.1 列维纳斯的他者良知
5.2 他者良知与存在论良知
5.3 自我中心主义之纾解
第六章 关于海德格尔良知理论的评价
6.1 良知思想的积极影响
6.1.1 良知思想的伦理道德底蕴
6.1.2 良知思想的理论贡献
6.2 良知思想的缺陷
6.2.1 “良知”的主体性倾向
6.2.2 形而上学思考方式的延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91234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前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3.1 选题的依据
3.2 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 流俗“良知”与康德“良知”
1.1 流俗意义上的“良知”
1.1.1 生物学意义上的“良知”
1.1.2 伦理学意义上的“良知”
1.1.3 宗教神学意义上的“良知”
1.2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康德良知
1.2.1 海德格尔笔下的康德良知
1.2.2 敬重的存在体式进路
1.2.3 敬重的道德性之实
第二章 生存论“良知”之特征
2.1 呼声之沉默性
2.2 呼声之陌生性
2.3 呼声之源始性
第三章 生存论“良知”之结构
3.1 流俗意义上的“不”
3.1.1 “缺欠”的结构性本质
3.1.2 奥古斯丁之“恶”
3.1.3 “罪责”的宗教色彩
3.2 存在论意义上的“不”
3.2.1 被抛之“不”
3.2.2 筹划之“不”
3.2.3 沉沦之“不”
第四章 生存论“良知”之实现——先行的“决心”
4.1 本真能在:“决心”
4.2 决心的展开:本真的规定
4.3 本真整体能在:先行的“决心”
第五章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良知”的推进
5.1 列维纳斯的他者良知
5.2 他者良知与存在论良知
5.3 自我中心主义之纾解
第六章 关于海德格尔良知理论的评价
6.1 良知思想的积极影响
6.1.1 良知思想的伦理道德底蕴
6.1.2 良知思想的理论贡献
6.2 良知思想的缺陷
6.2.1 “良知”的主体性倾向
6.2.2 形而上学思考方式的延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91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9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