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识论视域下的公共领域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1 01:13
公共领域最初是以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家所提出的,体现了这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西方公共问题和社会建设问题的深刻研究与反思成果。总的来看,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作为公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客观上构成了公众的生活世界同公共权力部分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公众在社会之中通过商谈、交往等方式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反思,表达公众意见,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空间和领域。他们对于公共领域研究的这一贡献对于解决公共问题,推进社会建设和公共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研究局限值得我们去重新进行思考。因此,为了能够澄清公共领域中的关键结构和要点,发挥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公共领域进行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的需要更加凸显。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活动及其特殊规律性的认识的理论,对社会特殊机制的认识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公共领域基础、结构、特点的认识同样也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因而,从社会认识论的视域出发,在对西方公共领域研究和反思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推动和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对公共领域重新进行审视和研究,指出阿伦特、哈...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2 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
2.1 公共领域的历史演变
2.1.1 公共领域的古典源泉
2.1.2 公共领域的近代演进
2.1.3 公共领域的现代构建
2.2 现代公共领域理论的特征及其反思
2.2.1 公共领域基本内涵辨析
2.2.2 现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基本原则
2.2.3 现代公共领域理论的局限性
3 社会认识论视域下的公共领域
3.1 基于社会认识论的公共领域社会基础分析
3.1.1 公共领域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基础
3.1.2 公共领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3.1.3 公共领域受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3.2 基于社会认识论的公共领域结构分析
3.2.1 “现实的个人”是公共领域的真正主体
3.2.2 实践基础上的协商共识是公共领域实现的基本方式
3.3 基于社会认识论的公共领域特点分析
3.3.1 开放性: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3.3.2 深刻性:社会问题的积极反思
3.3.3 成效性:多主体共同协商基础上的共识
4 社会认识论视域下中国公共领域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中国当代公共领域建构面临的机遇
4.1.1 推动创新社会治理
4.1.2 社会参与主体更加成熟
4.1.3 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
4.2 我国当代公共领域建构面临的挑战
4.2.1 公共参与主体的利益复杂性
4.2.2 公共领域空间的相对局限性
4.2.3 社会体制机制不完善性
4.3 公共领域的建构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4.3.1 挖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潜力
4.3.2 促进和保障政府职能转变
4.3.3 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起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95534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2 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
2.1 公共领域的历史演变
2.1.1 公共领域的古典源泉
2.1.2 公共领域的近代演进
2.1.3 公共领域的现代构建
2.2 现代公共领域理论的特征及其反思
2.2.1 公共领域基本内涵辨析
2.2.2 现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基本原则
2.2.3 现代公共领域理论的局限性
3 社会认识论视域下的公共领域
3.1 基于社会认识论的公共领域社会基础分析
3.1.1 公共领域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基础
3.1.2 公共领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3.1.3 公共领域受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3.2 基于社会认识论的公共领域结构分析
3.2.1 “现实的个人”是公共领域的真正主体
3.2.2 实践基础上的协商共识是公共领域实现的基本方式
3.3 基于社会认识论的公共领域特点分析
3.3.1 开放性: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3.3.2 深刻性:社会问题的积极反思
3.3.3 成效性:多主体共同协商基础上的共识
4 社会认识论视域下中国公共领域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中国当代公共领域建构面临的机遇
4.1.1 推动创新社会治理
4.1.2 社会参与主体更加成熟
4.1.3 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
4.2 我国当代公共领域建构面临的挑战
4.2.1 公共参与主体的利益复杂性
4.2.2 公共领域空间的相对局限性
4.2.3 社会体制机制不完善性
4.3 公共领域的建构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4.3.1 挖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潜力
4.3.2 促进和保障政府职能转变
4.3.3 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起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95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9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