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心理结构理论的转变及其原因(1920-1940)
发布时间:2023-05-03 21:47
1920年代至1930年代,梁漱溟的心理结构理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他对人类心理的划分从原先的“理智”与“本能”二分变成了“理智”、“本能”和“理性”三分。梁漱溟的这一次思想转变有重大意义。这一转变解决了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难题。在理论上,新心理结构理论引入了“理性”概念,其以“理性”为体,“本能”和“理智”为用的模式超越了“本能”与“理智”之间的对立,厘清了原有“本能”的内涵,肯定了“理智”的工具价值,使得肯定科学和民主的价值取向有了建立的可能。之后,“理性”逐渐发展成为他的心理结构理论的核心。在实践上,梁漱溟以“理性”为原则设计出一套完整的乡村建设方案,为乡村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寻求价值依托。在1930年代,梁漱溟以此方案为指导,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本文认为二分心理结构理论的内在矛盾是梁漱溟思想转变的原因之一。通过梳理梁漱溟思想转变的具体历程和有关文献,本文认为二分心理结构理论的内在矛盾主要包括哲学理论和价值取向两方面。梁漱溟三分心理结构理论的提出,解决了二分心理结构理论这两方面的矛盾,奠定了梁漱溟之后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梁漱溟的两种心理结构理论
第一节 转变前:“理智”与“本能”二分的心理结构
一、“理智”的内涵
二、“本能”的内涵
三、“理智”与“本能”的关系
第二节 转变后:“理智”、“本能”与“理性”三分的心理结构
一、“理性”、“理智”与“本能”的内涵
二、“理性”、“本能”与“理性”间的关系
第三节 转变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历程
第三章 转变的原因:二分心理结构存在的内在矛盾
第一节 哲学理论上的矛盾
一、缺少第三元超越“理智”与“本能”的对立状态
二、“本能”概念意义含混
第二节 价值取向上的矛盾
一、否定“理智”则难以确立科学价值
二、否定“理智”、肯定“本能”则难以确立民主价值
第四章 三分心里结构论对矛盾的解决
第一节 哲学理论矛盾的解决
一、解决缺少第三元的困境
二、解决本能意义含混的困境
第二节 价值取向矛盾的解决
一、肯定科学的价值取向成为可能
二、肯定民主的价值取向成为可能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7346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梁漱溟的两种心理结构理论
第一节 转变前:“理智”与“本能”二分的心理结构
一、“理智”的内涵
二、“本能”的内涵
三、“理智”与“本能”的关系
第二节 转变后:“理智”、“本能”与“理性”三分的心理结构
一、“理性”、“理智”与“本能”的内涵
二、“理性”、“本能”与“理性”间的关系
第三节 转变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历程
第三章 转变的原因:二分心理结构存在的内在矛盾
第一节 哲学理论上的矛盾
一、缺少第三元超越“理智”与“本能”的对立状态
二、“本能”概念意义含混
第二节 价值取向上的矛盾
一、否定“理智”则难以确立科学价值
二、否定“理智”、肯定“本能”则难以确立民主价值
第四章 三分心里结构论对矛盾的解决
第一节 哲学理论矛盾的解决
一、解决缺少第三元的困境
二、解决本能意义含混的困境
第二节 价值取向矛盾的解决
一、肯定科学的价值取向成为可能
二、肯定民主的价值取向成为可能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7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07346.html